首页 > 专栏 > 正文

刘建国谈垃圾分类:立德树人,行胜于言

时间: 2019-10-10 09:35

来源: 环境论评

作者: 周仕凭

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进一步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绿色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养成良好习惯。

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端正、提升和深化对实行垃圾分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承担着培养人才和传播文明重任的学校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在垃圾分类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垃圾分类与环境教育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他多年来致力于在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生物质废物资源化技术、危险废物新型处置技术等。

近年来,刘建国以坚实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科学普与宣传教育,剖析纠正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方面存在的片面认识,提出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技术路径及管理策略,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科学报》、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电视台、深圳卫视、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及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等新媒体访谈或应约发表专题文章,在行业内和社会上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垃圾分类是立德树人成才的有效载体

环境教育:刘老师,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环境教育》专访。关心垃圾分类的人都知道,您作为垃圾分类研究领域的“大咖”,文章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今天想请您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来谈谈垃圾分类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立德树人成才的有效载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垃圾分类就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具体而微的形式,因此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的第一使命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立德,核心在树人。立德树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实践,其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底色应是遵守法纪、履行责任的合格公民。

我们在生活中产生了垃圾,也就意味着制造了污染,按照要求在源头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就是我们作为公民应尽的基本责任。垃圾分类就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公民教育。试想一下,对个人而言,垃圾分类不过是想做就做、举手之劳的小事,如果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做或做不好,如何堪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任呢?反之,垃圾分类又是单调重复、毫不起眼的琐事,如果我们连这种琐事都能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地做好,成才的道路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坚持做好的呢?

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其中首要的是价值塑造。价值塑造就是拥抱文明、推动文明。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和要求,必然是大学文明的标志和要求,而且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策源地、集散地,在引领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肩负重任而且责无旁贷。大学推动垃圾分类承载着特殊的育人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润物无声的价值塑造。

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

环境教育:在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不会从天而降,也不能仅靠政府谋划、企业制造,更需要全民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努力。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当代学生能否真正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美丽中国蓝图能否早日成为现实意义重大。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关系生态文明的大局。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

对学校而言,垃圾分类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无疑也将带动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创新,促进师生生活、学习与工作卫生条件改善与环境质量提升,但其意义也远不止于此。学生与教职员工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垃圾分类,在适度不便利带来的“痛感”中,会更加体会到垃圾问题、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更加意识到垃圾问题、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强化其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引导其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真正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就是埋下生态文明的种子,使学生和教职员工将 “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济”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当中,在生产环节减少垃圾的产生,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将这种“素养”转化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带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570671009593166.png

刘建国教授参加深圳市垃圾分 类大讲堂并作专家报告

垃圾分类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

环境教育: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新时代精神的重要特征。垃圾分类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调,不是絮絮叨叨讲故事,也不是指指点点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难”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动,贵在长期坚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垃圾分类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新时代精神高度契合。目前我国推动垃圾分类进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居民知晓率高、支持度高,但实际参与率低,长期坚持参与率更是极低,大学也不例外。

12

编辑: 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