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徐海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认识误区

时间: 2022-01-19 10:35

来源: 中国固废网

作者: 李少甫整理


微信图片_20220112093254.jpg

下图是位于美国加州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我去考察时发现都是很好的园林有机垃圾,结果在填埋场进行堆肥,堆完之后还在填埋场。

微信图片_20220112093316.jpg


我在现场就问当地管理人员,已经形成这么好的肥料为什么还在填埋场填埋呢?得到的答案是:用不完。这种情况在美国很常见,尽管经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研究论证,认为虽然在填埋场但不算填埋处理,而统计为填埋场覆盖物,算作回收利用,但是这种现象其实说明,无论贴什么标签,只要没人用的就是垃圾,这个情况在全世界都是现实存在的。

虽然行业内都知道要资源化利用,但实际利用不了,就形成了“守不住初心就开始放纵”的结果。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主流技术如厌氧消化、高温堆肥面临一系列的困难,比如成本的问题、肥料出路的问题等等。由此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技术工艺,比如温度大于75度的超级微生物堆肥、超出想象的全分解技术、养虫等等。有人问我如何看待厨余垃圾养虫,我曾开玩笑说那就不需要养虫了,厨余垃圾喂猪不可以吗,猪吃得多,消化得快,还有历史,养成后猪肉直接做蛋白饲料不是更好?只要不回流到餐厨,也就不是所谓的“垃圾猪”了。这自然是玩笑,但这里要看到的本质是,在高成本、土地利用受到局限的情况下,我们希望用资源化来解决问题。另外还有分散和集中的问题,有人号称在阳台上就可以堆肥。德国的堆肥标准中明确,需要人均至少50平方米的花园面积的家庭才容许申请搞家庭堆肥,比较看我国有多少家庭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人均花园面积50平方米以上?

 有多少吃多少:是否要把全部厨余垃圾分出来?

今天我要分享的第二个问题是,是不是生活垃圾中有多少厨余垃圾就要分出来多少呢?  

首先来看,我国的上海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2020年底每日分出的家庭厨余垃圾量达到近1万吨,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一。对比欧洲大陆最大的城市-巴黎,据数据统计,巴黎主城区2019年全年分类收集厨余垃圾总量7344吨,其中还包含了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的餐厨垃圾也就是说在厨余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上可谓是:上海一日,巴黎一年。

再来做另外一组对比,我国的台湾省厨余垃圾分出量也相对较大,经过18年左右的发展,在2019年达到1300吨/日。北京施行了一年垃圾分类,目前就已经实现了厨余垃圾分出利昂4000吨/日。仅从数字来看,北京一年的成果就超过了台湾18年,可以说进步很大。但是行业内仍有一种声音,称北京还有进步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德国厨余垃圾分类处理在发达国家中是相对比较好的。在德国,经过长达30年的发展,生活垃圾组分变化显示,其他垃圾中仍然有将近40%左右是厨余垃圾,当然这其中包括园林垃圾,但总体来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把所有厨余垃圾都分出来。可以看出即使是德国,也并不是将厨余垃圾全部分出来,分出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再来看日本,日本也进行过很多探索。我们看到目前日本形成的模式是将家庭厨余垃圾归为可燃垃圾,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地方进行利用。

盐分对厨余垃圾堆肥的影响

堆肥的技术大家都有所了解,主要是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这样的技术路线在全球都面临相同的问题,就是有机垃圾中的盐分限制问题。例如我国台湾省,将家庭厨余垃圾生熟分开,分为“养猪厨余”(熟)和“堆肥厨余”(生),当然在非洲猪瘟影响下,目前也已经禁止厨余垃圾养猪。生厨余堆肥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实际堆肥处理量并不大,主要还是流向垃圾焚烧厂。

欧洲堆肥的标准中,钠离子、氯离子、电导率都是主要的参数指标,实际上也就是需要关注有机垃圾中盐的含量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标准,但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对比,可能国内所有堆肥以及厌氧技术的应用中,电导率这一项都很难达到欧洲标准。在美国加州的堆肥标准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简单来说,因为我国厨余垃圾中含有盐分较高,使得堆肥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所搞的垃圾分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比如,美国纽约明确规定熟的不要;奥地利维也纳明确规定,熟的不要;德国杜塞尔多夫以及纽伦堡明确规定分类收集不包括熟的部分。由于这些地方的垃圾分类只收集生的厨余垃圾,实际收到的量就很少。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的规定中,厨余垃圾是7天甚至两周才收集一次,如果把所有厨余垃圾放在垃圾桶,卫生状况可想而知。


厨余垃圾厌氧发酵温室气体减排

目前国内从行业管理部门、学者到企业各方面都在讲生物质利用把厨余垃圾堆肥或厌氧可以减排温室气体,事实是这样吗?厨余垃圾分类、厌氧处理等方面做的较好的德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厌氧过程中至少有5%的甲烷逃逸到大气中。众所周知甲烷的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的的25倍至28倍。垃圾填埋过程中也产生甲烷气体,因此真正做到温室气体的减排,在固废领域首先要避免甲烷的排放,这也是用燃烧代替填埋的原因之一。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