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0 09:21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王家卓
包容性(Inclusive)相关利益方广泛咨询、参与和协商,从经历中吸取教训并转化创新的能力。
我国韧性城市水环境系统构建策略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水环境系统,就是要系统安全可靠,够确保水环境稳定达标,能够应对外来冲击和干扰(包括水量冲击,水质冲击和其他不确定性的一些影响),收到一些冲击后能够快速恢复到之前的稳定状态。
关于如何按照六大原则建设我国的韧性城市水环境系统,王家卓了提出十条构建策略与思考。
(1)采用分布与集中相集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城市污水处理厂。
四部委关于《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中提出,污水厂应采用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缺口。
污水厂需要做到以下四点:合理划定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现状服务范围过大的污水处理厂,要考虑缩减分区;合理确定各污水厂的规模,单个污水处理厂规模比例不宜过大;考虑分布式污水处理布局(不是分散式规模分散式)。
王家卓以海口市污水处理厂规划为例进行介绍,按照规划,到2035年海口市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196万吨/日,白沙门污水厂占总处理规模的比例降低到29%,远比现在小。
(2)污水处理厂要合理选址,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高风险区、地质灾害易发区。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一号文件中提出,我国要绘制内涝风险图。文件提出后,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推进,如北京市在近期发布内涝风险图。在目前还未有内涝风险图可参考的省市,也可根据分析附近地形地势推断出该地是否为风险区。在污水处理厂选址时,要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包括地震和地质灾害风险,以及更为常见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要避开灾害易发区,从选址时就要考虑安全韧性问题。
(3)地下污水处理厂要做好防淹防倒灌措施。
以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为例进行介绍,郑州特大暴雨造成很多地下空间受淹。有一些是因为小区低洼,有一些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防淹措施。郑州“7.20”特大暴雨虽然没有淹没到污水处理厂,但是考虑到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污水处理厂处于地下,受淹风险显然比地上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要高。
对于确需建设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必须考虑出入口,通风口等位置的标高,还要充分考虑建设一些防水挡板等措施,通过截、挡、导、排等综合措施,确保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安全。
(4)挤外水提浓度与污水厂新建相结合,降低污水处理厂旱天运行负荷率。
冗余性是韧性城市的关键指标,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就是要有备用容量,负荷率要降下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在2017年12月废止了2004年印发的关于负荷率的要求,转而明确要求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可适度超前。
在住建部与发改委近期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补缺、有序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确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服务范围。国家提出不盲目建污水处理厂,并不是禁止新建了,是要综合分析,充分挤外水的基础上,确有必要的还要建设。当然,前提还是要把外水挤走,这样能解决很多现在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高的问题。只有负荷率降下来了,冗余度适当提高了,才能抵抗雨天来水量可能增多的这一冲击,水环境系统才能体现出“韧性”。
(5)污水处理厂之间互联互通,以备检修和不时之需。
污水处理厂之间的互联互通也体现了协同效应。这样某一个污水处理厂检修的时候,其他污水处理厂可能分担这个污水处理厂的“任务”,从而从协同方面提升水环境系统的“韧性”。
(6)深入推进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降低管网液位。
除了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之外,还必须降低管网的液位。目前不少城市污水管网由于外水进水,或者破损坍塌,或者淤堵严重等原因,管网长期处于高液位运行。必须查清原因,综合施策,将管网的液位降下来,恢复到设计时的充满度,这才是健康的污水管网,才能够在污水量偶尔增大的时候,经得起这种冲击而不会导致污水冒溢。
(7)对河湖进行生态修复,增强自净能力。
目前中规院参与编写的《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已由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对河湖进行生态修复,就是要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万一有一些污染负荷进入水体,能够很快得到净化,这种水环境系统也是具有“韧性”的系统。
新加坡的加冷河宏茂桥璧山公园治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原理是将三面光的河道改造成生态岸线,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它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从增强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空间的角度来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同时还能确保雨天的行洪安全。
(8)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生态基础设施对于城市水安全保障系统、城市水环境系统及绿色低碳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建设海绵城市。我国在“十三五”、“十四五”中也陆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控制雨水源头径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人工湿地、湿塘等措施,不仅能够减轻雨水系统的压力,还有利于合流制溢流污染削减,也是控制分流制地区雨水径流污染最为有效的手段。所以建设海绵城市,也有利于提高水环境系统在雨天降低污染,保持水环境治理的“韧性”。
编辑: 赵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