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缪冬塬:工业污染治理市场的机遇、重点及未来展望

时间:2020-11-03 16:44

来源:盛大环境

作者:缪冬塬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工业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产业技术服务不断升级,逐渐形成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长效保障的新格局。笔者基于产业观察,浅谈工业污染治理市场机遇、重点领域及技术发展的展望,供同行参考。

  工业污染治理市场的机遇

  在国家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实现排污许可管理的全覆盖,贯穿固定污染源监管的全周期,工业污染治理的市场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从重建设到重处理效果转变,改造、提标及精细化运维市场有序释放;

  (2)从单一废水治理,向企业整个水处理系统(全厂水平衡)扩展,并进一步扩展到企业的水、气、固综合污染治理服务;

  (3)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废水治理中“零排放”的问题突出的显现出来,伴生污染问题也得到关注,污泥、蒸发后的废盐以及废催化剂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置有可观的市场需求;

  (4)工业企业入园大势所趋,第三方专业化治理模式逐渐受到市场所认可,园区工业废水第三方治理迎来新机遇,有望提速。

  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

  近年来,水污染治理行业在问题诊断、工艺设计、技术装备以及系统解决方案方面的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笔者认为,工业污染治理行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趋势:

  1、重点行业

  钢铁焦化、石化、化工行业,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治理领域的重点。

  2、重点领域

  (1)在控制程度上,从“达标排放”向“提标升级排放”再到“中水回用”,将促进细分领域工业污染治理的核心设备、高端材料及药剂的生产制造;

  (2)在服务范围上,从单一的水处理,向水、气、固综合治理发展;

  (3)在细分领域方面,废水零排放及废盐综合利用及处置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煤化工废水、焦化废水、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石化高盐废水、印染废水等领域。

  3、服务模式

  工业污染治理发展重心向运营领域转变,运营服务市场迎来新发展。客户将更加注重最终治理效果,要求确保达标排放,服务模式将逐渐由以工程施治为主的EPC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向PFR效果付费模式(Pay for Result)转变。

  4、关键技术

  结合工业污染治理的实际需求,借助多学科融合及系统性思维,主要技术发展体现在:

  (1)深度处理及提标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磁分离技术、辐射技术等;

  (2)高级氧化技术,提高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例如铁碳微电解处理技术、Fenton、臭氧氧化、电化学(催化)氧化、光化学催化氧化、超临界水氧化(scwo)技术等;

  (3)高盐废水零排放及资源化技术,例如蒸发结晶分步提盐等;

  (4)工业固废及危废资源化技术;

  (5)在精细化运营方面,对自控系统进行优化,实现精准曝气、智能加药和节能降耗,并借助信息化手段由云端专家系统实现精准问题诊断和实时技术指导,确保污水处理系统长效稳定经济运行。

  展望

  随着国家政策及工业污染治理形势的发展,工业客户对产业绿色综合服务的需求不断深化,希望环保服务商将原先割裂的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循环冷却水处理-脱盐水处理-零排放-废盐分盐处置-废气治理-土壤修复-危废处置等专业服务作为一个整体推出,为企业提供污染治理的全系统一揽子服务。

  在服务模式上,工业客户需要环保服务商以确保处理效果为主旨,贯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设计、建造、投资、运营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服务商在完成治理设施新建或改扩建的基础上提供持续的运营服务并对治理效果负责,客户购买环保服务并按最终治理效果付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产业发展将逐渐形成以具备全项资质的综合治理平台公司为生态系统,咨询、设备制造、技术开发等类型专业公司参与的产业形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设施改造及专业化运营管理,在保障稳定达标排放的同时,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提高治污投资效率。

  本文作者缪冬塬:

image.png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硕士、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MBA、高级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2019年6月——至今,为盛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实际控制人。

  1997年7月——2018年10月,为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SH.603603)董事 高级副总裁/创始团队主要成员。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