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 黑龙江省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质量龙江的意见》

时间:2024-02-01 11:08

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质量龙江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循环经济体系、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标准质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生态振兴计划,建设美丽黑龙江。制定守护高颜值生态环境、建立高效循环经济体系、发展高水平绿色低碳经济、实现生态产品高价值转化、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措施。

关于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质量龙江的意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质量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和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及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大质量观,坚持标准、质量、品牌、信誉高质量,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加快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江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标准先行。牢固树立标准化思维,将标准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着力构建新型标准体系,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以标准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质取胜。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视质量为生命,以质量成就未来,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质量,实现更有效益、更有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以质量提升支撑高质量发展。

——坚持品牌发展。以打造高价值品牌作为质量龙江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高质量龙江品牌供给能力,发挥“黑土优品”等公共品牌引领作用,放大黑龙江品牌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以品牌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坚持信誉为本。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合力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推进诚信理念、诚信制度与经济社会各方面实现更深层次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以信誉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协同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考虑农业、产业、科教、开放、生态、人口、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各方面,实现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联动提升,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三)主要目标。到2026年,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新动能、新优势、新增长点加速形成,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持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00亿斤,形成页岩油技术标准、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油气当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加快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开放型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创新标准体系、生态体系整体构建,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快释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质量龙江建设成效显著,产业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产品信誉形象牢固树立,加快形成标准引领作用强、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信誉靠得住的竞争发展新优势。

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更胜一筹,“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五大优势”充分释放、“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建设成效明显,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维护国家安全水平实现新跨越,率先建成农业强省,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高,重要能源及原材料保障供应能力明显提升,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更加凸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重要地位充分显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质量龙江建设基础更加牢固,优秀质量文化、先进质量理念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标准、质量、品牌、信誉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率先建成农业强省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率先实现农业“五化”,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四)构建高标准生产体系。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推进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标准化生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体系,建成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大粮仓”。建立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标准体系,完善黑土地监测、评价的规程、规范,优化耕地质量检测评价体系,逐步改善黑土区耕地内在质量,提高有机质含量。建立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协同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高产稳产田。建立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盐碱地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统筹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种质资源创新和良种繁育标准体系及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业质量效益。加强新技术创新研究,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智能农业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大马力智能农机装备指标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构建高品质产品体系。完善“黑土优品”和“九珍十八品”标准体系,建立鲜食玉米、杂粮、中药材、食用菌、乳品、高端肉、大鹅、冷水鱼等“大而优”和蜂蜜、浆果、坚果等“小而精”的特色农林产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引领农业供需结构优化升级。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五常大米、东宁黑木耳、抚远鳇鱼、伊春蓝莓、绥化鲜食玉米、呼玛大豆等“龙字号”地理标志农林产品保护,形成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林产品谱系。创新实施喜好标度、情感标度测试,开展农林产品风味与消费喜好相关联的品质分析与技术服务,探索黑龙江风味标签研制应用,以科学数据、适宜技术、先进标准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探索构建绿色有机食品全链条生产供应标准,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六)构建高价值品牌体系。加强“龙江品质”认证、“黑森”等省级优质农业品牌的孵化培育、保护利用和传播推广,构建多层次协同联动的以优势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领军企业品牌为核心的品牌体系。围绕满足食用需求、场景需求、运营需求,树立黑龙江农业品牌标杆,实现“区域特色、国家品牌、世界影响”的品牌建设目标。注重品牌推介,讲好黑龙江农业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对标欧盟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农产品品牌。聚焦新品、爆品、潮品,形成特色优势品牌,走好“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品牌路线。

(七)构建高水平信誉体系。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评价、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等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监管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结果运用,安全诚信企业简化监督,守信企业常规监督,失信企业强化监督,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公信力。统筹建立信息化追溯体系,制定农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强化试点示范作用,形成农产品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建设等工作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最香最绿最安全黑龙江农产品信誉度。

(八)构建农业标准化创新体系。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新型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加快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地方生产标准体系,提高品种审定标准,健全等级规格、品质评价、包装标识等农产品质量分级认证体系,促进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等全流程标准化。建立高端农产品认证制度,支持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引进转化国际先进标准,推进标准互认协同、全面接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健全涵盖粮油、果蔬、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领域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九)提高多元化食物供给质量。牢固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制定林粮、林菌、林药、林菜、林果、林下养殖等森林食品标准,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标准体系。立足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加强寒地黑土农业标准研制,打造优质粮食、高品质肉蛋奶、冷水鱼产品等“标准+”特色农产品、森林食品样板,探索制定东北炖菜、龙江预制菜、齐齐哈尔烤肉等黑龙江特色菜行业标准,发展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提高食物供给规模和质量。

(十)构建高品质生产生活标准体系。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农村教育、就业、养老、卫生等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效率和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加快建立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研制应用农房、乡村路、农田路、桥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改造建设标准,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建设标准“软联通”。建立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等重点区域人居环境整治标准,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统一“土特产”生产销售标准,把产业增值更多留在农村、产业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提高数据质量,提升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三、高质量推进现代化产业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黑龙江特色优势的“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好建强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标准,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十一)确立高层级产业标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全面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鼓励中国一重、哈电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争创一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制定品牌管理专业人才认定标准,改造升级“老字号”,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

(十二)提升质量竞争型产业发展质效。坚持推动产业“强结构”,大力实施优质制造,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支撑能力,扩大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引领产业结构焕新升级,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再造和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工业质量标准制度型创新,提升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全面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实施高端制造业质量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实施先进制造标准强基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龙江制造”加快向“龙江智造”转变,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十三)提高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建立管理协同、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制定极地科学、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标准,提高多类别、宽覆盖、有机联络的新兴产业集群质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集聚区。依托哈尔滨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快建立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型行业标准体系,前瞻布局深空、深海、深地、人工智能、未来生物、低碳能源等领域产业标准研究,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将深哈产业园打造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标准制定者、质量引领者,在保持国内产业链完整中发挥好节点作用。

(十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高水平推进企业标准化改革创新,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高度统一运转和高效率运行,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完善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鼓励企业追求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支持企业建立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标准验证点等新型标准研发平台。加快推动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实施,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企业标准“领跑者”和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领跑者”标准,形成标准领跑、产品领跑、企业领跑、品牌领跑格局。实施标准融资增信制度,强化对标准化水平较高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更多标准质量融资增信产品落地。

(十五)健全高品质产业服务体系。坚持从产品生产导向转变为用户需求导向,强化服务型制造产业标准化技术支撑,探索“产品+服务”和“制造+服务”发展新路径。推进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与制造业渗透融合,拓展信息服务范围和应用领域,推动服务型制造向高端化延伸。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发展智能化解决、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服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拓展。加快培育计量、标准、检测、认证、测试等新兴高技术服务业,争创一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培育一批质量标准实验室。加快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组织化、绿色化、国际化新型标准体系,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完善流通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供高水平质量效益型现代流通服务。

(十六)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标准质量品牌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建立民营经济标准化合作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多路径深度参与标准研制,推进标准供给体系变革。健全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推进民营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壮大“龙商”知名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宣传具有较高品牌价值、良好市场信誉的优秀民营企业,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谋划,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深入实施科教振兴计划,加快打造创新型省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十七)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高水平服务国家重大生产力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瞄准“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要,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引领工程,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全过程质量提升链条,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质量攻关项目,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全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机构责权利共担的治理结构,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完善新技术新产品“试点容错”扶持机制,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创新,实现标准化与创新互动发展,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十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标准体系,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深入实施高校、院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探索开展科技成果专利化、科技成果标准化、标准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产业化“五化融合”,组建一批平台型、多样化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构建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范和统计标准,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

(十九)推进创新要素统筹合理配置。探索创新平台统筹标准化管理新模式,健全完善创新平台支持机制、开放共享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先进复合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攻关、制造、应用上的全链条突围,同步部署共性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依托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高知名度区域创新品牌。

(二十)完善高效率创新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健全科技领域评价考核标准体系,加快把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优化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和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激励制度。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创新型领军企业评价标准,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标准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创新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标准开放共享,形成以标准化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激发全社会标准化创新活力。

五、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循环经济体系、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标准质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生态振兴计划,建设美丽黑龙江。

(二十一)守护高颜值生态环境。加强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等领域标准研制和实施应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健全完善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标准。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标准创新升级,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标准制定推广,加快研制森林、湿地、草原、沙地等综合利用及数智林业等标准,提升大规模国土绿化质量,高标准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黑龙江特有原生态风貌。

(二十二)建立高效循环经济体系。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健全节能、节粮、节水、节地、节矿、节材等新型标准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绿色产品质量分级规则和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完善建筑垃圾、余能余热循环利用标准。统筹开展秸秆代塑、秸秆代棉,推进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建设我国北方生物天然气示范基地。

(二十三)发展高水平绿色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建立绿色低碳先进技术项目储备库,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建设标准及质量,构建高质量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体系、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应用公转铁、公铁水联运和新能源车辆,推进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覆盖。研制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方面指南和标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十四)实现生态产品高价值转化。拓宽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加快构建涵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信用等重点内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体系,释放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目录名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与技术办法,加快构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指标体系。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稳步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和碳相关计量标准能力,推动碳汇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冰雪旅游,制定旅游康养、森林康养质量分级制度和评定标准,提升“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品牌影响力。

(二十五)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标准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培育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增强能源消费总量弹性管理。严格加强用能管理,推进重点领域新型节能标准应用实施,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提升“三改联动”质量标准。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打造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品牌,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六、高质量推进对外开放,打造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

立足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提高贸易、投资、通道和平台建设质量,推动对外贸易规模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全面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立体化开放体系,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十六)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标准化交流合作,鼓励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主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标准化对接活动,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国际合作质量和品牌竞争力。用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外资投向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有序引导和规范对外投资,确保对外贸易和投资安全。加快构建以对俄及东北亚开放为核心,拓展东南亚、辐射欧洲、联通美洲、对接中东非洲的多元市场,树立龙江制造国际信誉。

(二十七)构筑高效畅通国际化大通道。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建设标准信息平台,推进国内外标准互联互通。坚持跨境基础设施标准国际化融通,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管道相互支撑格局,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国际化运输通道品牌。强化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创新,提高通关容量和效能,提升跨境运输质量。

(二十八)推动对外经贸优化升级。提高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国际化配置质量,稳步扩大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和特色农产品、机电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等属地产品出口,带动外贸韧性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落实服务贸易标准化,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多层次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以标准化促进工贸高质量发展,推动标准研究、制定、推广的全过程融通,发展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跨境产业合作经贸水平。促进边贸创新发展,推动边境贸易标准、认证、检测结果互通互认,提升新时代沿边开放开发层级。

(二十九)提升对俄合作水平。构建口岸通关一体化新型标准体系,开展跨境木材、矿产、粮食、水产品等新型标准需求分析,强化农产品及食品、医疗器械、日常消费品等对俄重点贸易领域标准对接与协调,加快中俄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标准体系相互兼容。强化对俄标准化互联互通人才储备,落实对俄学历与职称互认,与高校联合共建“标准化+俄语”人才实习基地。积极参与国家标准俄文版编译,在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实现标准互译互认,打造对俄金融合作品牌,提高对俄跨境结算覆盖率、通达率和便利度。

(三十)发挥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撑作用。探索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定集成改革创新标准,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全面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对标国内国际最高标准,加快推进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保护标准质量,建立自由贸易政策体系。实施应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质量评价》、《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交换要求》等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谋划建设以木材、农产品、石油、天然气、重要矿产资源等加工业为品牌的跨境产业互利合作区,推动优惠政策择优自选、互利共享。发挥深哈产业园标准制定者、行业引领者优势,促进龙粤、深哈对口合作提质升级。

(三十一)加快黑龙江标准国际化进程。推进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际国内衔接,提高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推动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创新转变。鼓励机电、高技术装备企业对标国际质量,积极融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制度,争创国际标准“制定者”。深化以对俄为主的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企业“走出去”标准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全省国际标准项目培育库,提升标准创新水平,打造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国际标准支持发展模式。

七、高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特色文化产业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实施文化振兴计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文化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十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大力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塑造黑龙江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研究制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标准,创新制定达斡尔族服饰、赫哲族鱼皮服饰等民俗标准,增强文化形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提升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传承保护水平。

(三十三)提升公共文化事业标准质量。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完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健全公共文化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加快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具有龙江风格、体现龙江特色、记忆龙江故事的有筋骨、有温度、有灵魂的舞台艺术精品。

(三十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多领域、全方位的新型设计体系,制定一批功能设计、包装设计、服务设计标准,推进高端创意设计产品认证,制定黑龙江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元素深度融合的产业标准。构建以哈尔滨文化创意设计中心为引领的标准质量体系,制定一批服务规范要求和质量监测评价标准,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项目。打造重大国际文化活动品牌和知名体育赛事品牌,扩大哈尔滨国际创意设计博览会、哈深创意设计双年展等创意设计品牌活动影响力,提升黑龙江创意设计的行业地位。

(三十五)提升特色冰雪文化品位和牵引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冰秀、冰雪山水等冰雪文化品牌,传承发展鄂伦春族狩猎和驯鹿、达斡尔族毛皮滑雪、赫哲族冬季捕鱼和冰钓、满族冰雪祭祀等民俗活动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开发边境游、跨境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提高冰雪旅游产品服务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黑瞎子岛等景区管理标准化水平,强化冰雪文化IP开发运营,扩大“找到北就找到了方向、找到东就找到了希望”口号影响力,以冰雪旅游拉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健全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冰雪产业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继续完善冰雪景观、建筑技术和安全标准,加快“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提升群众性冰雪运动水平,构建高质量冰雪健身运动文化圈。放大第九届亚冬会重大赛事效应,打造世界级冰雪运动优质承载区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

八、高质量推进人口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振兴计划,落实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可感可及的标志性民生工程,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高品质生活。

(三十六)全面提升就业质量。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以工代赈、促进就业评价标准,促进居民就近就业增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努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围绕地域优势、产业特色,建立黑龙江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构建全社会劳动报酬与劳动效率同步提高机制,加快建立共同富裕测度方法标准,构建黑龙江共同富裕标准体系。

(三十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政府投入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均等化评估体系,建设国家级标准化服务业试点、黑龙江标准创新孵化基地等一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推进卫生健康管理和服务标准制定。实施义务教育评价标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制定修订黑龙江省养老地方标准,提升养老托育服务机构运营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领域标准创新研制,健全城镇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打造高品位城市形象。

(三十八)持续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品牌城市。构筑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围绕“双一流”和“双特”建设,发展一批特色品牌学科,提升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教学质量。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优势特色学科进入世界和国内一流行列或前列,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三十九)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地。以人才振兴计划为引领,高质量落实《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打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环境。持续优化人才认定标准,建立完善以能力、贡献、潜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管理、使用和激励机制。承接落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项,优化实施省级人才支持计划,加快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优化高素质人才供给结构和质量,提升与现代经济体系发展匹配程度。

(四十)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提高森林草原防火等防御工程标准,调整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煤炭生产的流程标准,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水平。落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推进“三大工程”,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推动好房子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高标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黑龙江、平安黑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九、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服务发展、惠及民生、引领未来目标导向,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打造集约高效、经济实用、绿色安全、智能现代的立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四十一)构建高效实用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省市县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能力建设,推进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等标准设备更新改造,支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开展非强制检定、校准服务。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网络,加大服务平台建设、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及认证等投入力度,推动开放共享。以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为支点,创新标准化运行机制,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推进“标准化+品牌”培育、“标准化+知识产权”融合、“标准化+新业态”共建。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技术规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等研究,打造检验检测及认证服务品牌。

(四十二)打造高效畅通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完善高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标准和安全标准,建立与气候特点适应的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提升低温环境建设质量和安全性能。构建内畅外联、干支衔接、高效便捷的铁路网络。实施公路质量精细化提升工程,实现公路网创新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航空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强化哈尔滨航空货运枢纽功能,提高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质量效益。推进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标准化,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功能分区合并布设、设施设备共享共用。

(四十三)构建高效集约现代龙江水网体系。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护标准体系,全面提升黑龙江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两横四纵多枢”黑龙江水网格局。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流域防洪治理标准,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和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健全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标准。加强河湖岸线空间管控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幸福河湖。加快水资源、智慧水利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加强数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黑龙江水网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四十四)布局高效智能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完善新基建网络,加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升级等方面标准孵化应用,形成对发展数字经济等经济新引擎的重要支撑。启动数智融合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同市政、工业等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高标准建设边境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成覆盖边境口岸、边防道路、巡逻区等区域通道的信息网络,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推动兴边富民提供坚强保障。

(四十五)发展高效安全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完善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标准,提升页岩油开发质量效益。优化油气网络布局,提高管道安全专业化保护能力。以智能化标准化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健全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体、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有序释放安全优质产能。高标准建设智能化坚强电网,持续提升供电质量。建立健全储能标准规范,推动完善新型储能检测和认证体系,提升储能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营水平。

十、切实强化组织保障

深刻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和长期性,找准工作突破口,增强工作穿透力,强化政策保障,狠抓推进落实,提高工作能力水平,为黑龙江高质量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四十六)树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保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自觉,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深入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主动置身国际国内大背景、大环境、大格局中审示谋划黑龙江振兴发展,加快破除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入推动发展模式创新,敢于无中生有、有中做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四十七)制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围绕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定位,有效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导向作用,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真实反映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特征,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成效。系统考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特征,科学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不断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十八)健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把牢政策制定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增强可持续性为导向,加快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政策、区域城乡发展政策、产业优化升级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公共服务政策等,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精准性和聚合力,明确政策落实的责任分工,确保政策兑现的时效性,不断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延续性,积极发挥好各类政策撬动、引导作用。

(四十九)构建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对照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高质量统计体系,执行国家统计标准,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保障。巩固深化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探索开展文化、体育、旅游、军民融合等派生增加值核算,从宏观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推动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建设,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重点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就业、收入分配、乡村振兴等统计指标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保障统计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五十)完善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落实体系。全面加强党对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折不扣抓落实,为各项工作落实提供根本保证。强化“马上就办”意识,雷厉风行抓落实,将各项重点任务工作纳入领导责任、工作推进、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制推进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确保每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靠。持续开展能力作风建设,以能力作风转变增强推动振兴发展的本领,敢作善为抓落实,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