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污水处理产业三十年:风口永不眠 ——环境产业史话系列

时间: 2020-03-10 11:41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全新丽

2014年,是水处理领域很值得一提的年份,这一年是活性污泥法诞生100周年。活性污泥法自诞生以来,逐步成为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

试问现在哪个行业还在主要使用100年前的工艺技术?这样看来,污水处理行业仿佛处于时空停滞的地方,而活性污泥法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永生技术。

期间当然有其他技术、工艺出现,活性污泥法自身也有一些演进,比如脱氮除磷环节的加入等,但本质的东西没有太大变化。

近十几年,随着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人类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兴起。污水处理厂的侧重点不再是核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而是如何改善水质。膜技术开始显现其独特优势。

生物膜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新型合成材料的大量涌现再次发展起来,主要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等。目前,应用较多的膜处理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本世纪初的新加坡“Newater ”水厂就是采用在二级处理后加超滤膜及反渗透膜的方式进行再生水回用处理。

BOT时代,技术影响污水处理产业的传奇案例也即将诞生。这就是MBR,其应用发展历程也是碧水源公司发展轨迹。

2001年,留学归国的文剑平创办碧水源,一开始公司主营业务为MBR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膜销售。

对于2010年前的污水处理产业来说,膜是比较新的名词,人们对它的认识通常是:效果极好,出水稳定、排放标准高;价格很高,运营成本更高,电耗占比大,让大型项目望而却步;膜的更换等也需要高成本。不管是MBR,还是MF、UF,它只是零星应用于小项目的一个非主流工艺技术。市政污水处理项目用膜?简直是天方夜谭。

碧水源在市场上寻找机会,同时不忘“教育同行”。它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在中国水网发表专业论文,并在论坛上和同行交流。但它屡次“挨骂”,MBR也被认为是不接地气,不适合中国国情。这是2006年前后的事。文剑平还为此曾专门请中国水网记者去他的办公室,以一口浓厚的湘音,讲述他的MBR梦想,认为行业和网友的责骂需要科普纠正。

在争议声中,碧水源陆续获得了北京密云再生水厂(MBR•4.5万立方米/日)、北京怀柔再生水厂(MBR•3.5万立方米/日)及引温济潮奥运配套工程(MBR•10万 立方米/日)和平谷再生水厂项目(MBR•4万立方米/日)。同时获得中国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5万立方米/日)。又接连获得无锡硕放 无锡城北5万立方米/日以上项目,以及十堰神定河11万立方米/日的改造项目。

当时有人认为,碧水源同北京市水利系统非同寻常的政府关系使它获得了北京郊县项目。但无可否认,与应用最广泛的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技术相比,MBR流程更短,水质更好。碧水源在MBR工艺技术、膜组器设备技术和膜材料制造技术三大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提高了MBR的性价比,实现了对GE、西门子等巨头的逆袭。今时今日,GE和西门子已经彻底退出全球水处理领域,但在当时也是炙手可热的水技术企业。

中国市场并非唯一使用MBR的市场。在2002年~2005年间,欧洲各国应用MBR处理污水的工程以每年70个以上的数量增加,其中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有50个以上,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MBR系统有20个以上。但毕竟欧洲成熟市场上,新增污水项目有限,远比不上中国的新兴市场。2006年,密云再生水项目投入运行,备受瞩目,碧水源自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市政MBR项目。

MBR的大规模应用,除了碧水源超强的市场能力,还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内部要素,成本下降尤其是膜价格的下降,强化了MBR对传统工艺的竞争力;二是外部要素,来自政策层面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行业提标、改造,给MBR更大的空间。

除了MBR成就碧水源,提标、改造也使得浦华控股等公司的纤维转盘滤池、滤布滤池得到规模较大的应用,还让威立雅水务工程、得利满等外企工程技术型公司,通过高密度沉淀池等获利,青岛思普润也通过MBBR掘金成功。

而之所以碧水源凭借MBR成为王侯,则离不开其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跟MBR、膜相关,还成就了另一家上市公司——津膜科技(原名天津膜天膜)。

04 IPO

章节导语:IPO,以及通过借壳等方式上市接通资本市场需要实力,更需要一些对资本市场的敏锐度,还需要一些运气。尤其是对于污水处理产业来说,上市这个风口是属于少数幸运儿的。

以碧水源为例。2008年左右它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方面都面临比较大的资金缺口,企业经营环境也不是很理想。其创始人文剑平那会儿都有卖了资产不干的想法。2010年IPO成功,才最终让碧水源一飞冲天。

在文剑平看来,想要战胜在膜生物反应器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GE与西门子,就必须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由此,早在2007年碧水源被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推荐给深交所,之后深交所有相关人员对该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2008年前,碧水源还曾向北京证监局备案于中小板。然而面对IPO一年多的等待,碧水源疲惫不堪,发出了“无论创业板还是中小板,哪个能先上就上哪个”的呼声。

2009年,创业板的面纱还未揭开,而在众多想窥其全貌的人眼中,其模样各不相同。出国后改学金融,2001年归国跟随文剑平创业的何愿平看好创业板,“至少这第一批的50名肯定非常优秀,论实力,我们可以排前50名,但现在亦不确定是否能出现在该名单上。”

2007年6月,碧水源完成股份改造。碧水源不希望上市遥遥无期,甚至亦未做好遥遥无期的准备,不过当时碧水源已经在积极申请银行贷款。

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了碧水源业绩上的突飞猛进,2007-2009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达到了7000万、7400万、1.07亿。2009年碧水源向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2010年,公司股票在创业板公开发行上市。代码300070。

上市首日,碧水源股价达到156元,高出发行价127%,荣登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宝座,成为了两市第15只“百元股”。上市单日公司市值冲至223亿,文剑平本人也以53.11亿元的身价成为当年创业板首富,业内业外一时风光无两。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