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湿法脱硫”是雾霾隐形推手?王志轩反驳“一个环保工程师眼中的雾霾真相”(附原作者回应)

时间: 2016-12-20 16:48

来源:

作者: 王志轩

“湿法脱硫”真的加重了雾霾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对本报记者表示,把排烟湿度与雾霾连在一起缺乏科学论证和定量说明,只是主观臆断。“作者以‘环保工程师’的身份发文,让公众感觉内行,但环保工程专业与大气物理专业也是隔行如隔山。”

王志轩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一些文章什么都敢说,正确的与错误的混在一些,尤其是把感性甚至感觉直接变成重大‘发现’,而这些‘发现’尤其容易被大众(非专业者)认可。”

他补充说,“文中引述的事实有些是对的,但有些却与事实不符,如果是作为讨论则罢,大家都有表达权,但如果影响到决策则应当慎重,现在一些重大的环境政策,有些是感觉是被感性左右了。”


哪些内容与事实不符?

☞“此前我国没有安装烟气脱硫设备前,火电厂烟气排放温度在130℃-150℃之间,在这个温度下的烟气属于干烟气,容易扩散,不易形成雾霾”与事实不符。

王志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我国大量采用的也是湿式除尘器,且未脱硫,因此不存在“干烟气无雾霾,湿烟气有雾霾之说”。

当环境湿度接近于饱和状态时,饱和湿烟气因水汽的凝结放出潜热使烟气抬升比加热到100℃的干烟气还高。

☞“干烟气的污染物排放不易形成雾霾”论断并不正确。

王志轩:霾本身的定义就是干细颗粒,没有霾何来雾霾?他表示,电厂锅炉加装脱硫脱硝设施后,并没有增加污染物,而是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污染物减少了,怎么反而会加重污染?”

☞关于“一些发达国家(美日德),烟气排放温度一直是环保要求的刚性指标,通常要求在80℃以上”的说法

王志轩:美国绝大部分是烟气未加热排放,中国之所以采用湿烟气排放在当时做过大量论证,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了美国经验。此外,排烟进入冷却塔一同排放获称“烟塔合一技术”,是源于德国,排放也是湿烟气,烟气温度不高,烟气湿度大,冷却塔也比烟囱低,但对排放烟气温度也无要求。

除以上内容,王志轩还对文中有关湿烟囱部分谈了以下看法:

1.每一个电厂都需要环评,环评的最大作用是预测落地浓度是否满足环境质量要求,必然要考虑烟气抬升以及扩散后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这是大气环评的基本内容。另把排烟湿度与雾霾连在一起缺乏科学论证,只是感觉。

2.湿烟气排放不仅与烟气温度有关,还与各种环境要素和烟气参数有关。如,研究表明,当环境接近于饱和状态时,饱和湿烟气因水汽的凝结放出潜热使烟羽抬升比加热到100℃的干烟气还高。白烟长度对环境湿度的变化和烟气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环境湿度增大时,白烟长度增长;烟气排放温度升高时,白烟长度增长。当然,也有很多情况下,烟气抬升高度是降低的,对于雾霾的影响应具体分析。

3.美国绝大部分是湿烟囱而不对烟气加热的,中国之所以采用湿烟气排放在当时做过大量论证,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了美国经验。

4.烟塔合一的排放也是湿烟气排放,烟气温度不高,湿度大,排放烟气温度德国也无要求,但冷却塔的最终烟气抬升高度一般比烟囱要高。

5.二氧化硫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最主要取决于脱硫效率高低也即排放的二氧化硫多少,同样的排放量,如果烟气抬升降低可能使近距离环境浓度升高(一般情况下大约离烟囱2km以内),而大范围浓度是降低的(质量守恒),所以与大范围雾霾无关。

6.石膏雨的问题主要是除雾器运行差,且落在厂区周边,落下是大颗粒(不然落不下来),也非雾霾(PM2.5)成因。

7.城市电厂及人群密集电厂应考虑排烟温度低对周围人群下凝洁雨(石膏雨)的影响,也就是说用不用加热烟气要具体分析,该用的一定要用(关键还是要看设备和运行维护水平),这就是环评的作用,否则环评真的该取消了。

8.节约烟气中的水主要是靠改善除雾器(起除水作用)性能,光靠加热烟气并不能节水,而只是将水滴加热到气态排放。

9.另外,干烟气的污染物排放不易形成雾霾也是不对的,霾本身的定义就是干细颗粒,没有霾何来雾霾?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前大部分电厂的除尘方式是湿式除尘(在七八十年代的有干式),烟气也是湿的,并没有加热装置。但那时,没有雾霾是能源利用量不大,那时中国的能源消费才多少啊,所以雾霾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能简单概括。

10、当然,此文章中的很多观点我是赞成的,对事不对人,只是对一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温故1942回应王志轩:

非常感谢!

1 烟气温度、湿度与雾霾的关系确实只是感觉,本人仅是工作中根据观察和经验得出,希望有更专业的机构做研究。根据我查到的资料,烟气温度湿度与雾霾是有相关性的,是正相关还是某种曲线的关系需要研究。雾霾问题确实不仅排烟温度一个因素造成的,但这是曾被忽略的一个因素。

2 美国一些地方为了减少排放对本地的影响,采用天然气加热烟气,并非所有的排放都是湿烟囱。

3 烟塔合一是湿烟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或许对降尘是有好处的,此工艺值得研究,听说已有此技术准备国内试用,静观效果。

12

编辑: 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