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雾霾成因分析:莫“瞎子摸象” 需科学“集成”

时间:2014-04-03 10:05

来源:中国大气网

作者:卜李敏

治理雾霾,首先要认识雾霾。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在我国大气污染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科学界对雾霾成因的研究与发声从未停止,但社会公众对雾霾究竟从何而来还是犹如看 “镜中花”般模糊不清,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也表示,“底数不清、机理不明”仍是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其纠结之处在哪儿?

对此,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大气高级战略沙龙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贺克斌指出,不同研究方法分散开展的雾霾成因解析工作犹如“瞎子摸象”,虽然科学家们均是基于各自真实的研究结果,且“摸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容易陷入以偏盖全,以局部事实代表整体规律,实非科学之道。

贺克斌在大气高级战略沙龙上发表主题演讲

2013年底至今,关于北京地区PM2.5源解析的研究结果引起各方对雾霾成因的长时间辩论。贺克斌及在座的多位专家均表示,其实目前科学界对大气污染成因的分析已有基本共识,一是,雾霾形成“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二是京津冀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排放的一次污染物,以及这些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经二次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最近关于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研究结果的数据讨论,是未包含机动车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形成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另外,贺克斌指出,近20年的排放趋势研究表明,我国20年来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持续下降,但污染绝对排放总量持续上升,这是雾霾和大气污染形势逐渐加剧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贺克斌说,“‘不同的科学家专业知识和技术背景不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讨论成因的角度也有差异,或宏观或微观,或偏源头排放或偏化学反应’”,以至于得出的结论可能只是问题的某种迹象或现象,而非深层次、整体性的规律”。而只有潜藏在这些迹象或现象内里的共同性规律,才是雾霾的真实成因。不同的科学家通过不同的发声渠道传递他们“摸”到的局部“真实”成因,最终造成了公众的认知混乱。

“我们现在缺乏一种机制,将目前的研究成果(排放、转化和气象规律等)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拼图’”,贺克斌指出,“要实现这种集成,就需要一个组织形式,比如成立跨部门联合‘科学小组’或‘霾工作组’,集各家之长,对雾霾成因进行客观完整的分析,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治霾措施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京津冀地区聚集了我国密度最强的科研力量,是有条件也有必要成立这样的小组的”。

贺克斌表示,“霾工作组”可以根据已经发生的诸多案例进行总结归纳,将雾霾重污染过程分类,然后开展预警预报和应急后评估,为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雾霾制定相对应的应急防控措施提供科学支撑。“其实今年在应急方面已经做了相应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京津冀为例,与去年一月中旬的重污染相比,在气象条件相近的前提下,今年二月下旬的重污染过程无论是PM2.5峰值,还是平均值,每立方米均减少了近100微克,只是离公众的期许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要看到事情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两会期间环保部长周生贤就曾建议媒体注意两次应急在空气质量数据上显示的改善。

贺克斌最后指出,雾霾的一步步治理,要伴随着增强社会信心、增强决策者决心来开展,三十多年累积的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入轨,再加速,按照科学的方式开展工作,雾霾治理终会见效。

编辑:卜李敏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