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15 16:38
来源:E20研究院
11月13日,由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给水排水》杂志社,山东东信塑胶有限公司承办的2015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43届年会暨水处理技术与城镇排水系统安全高峰论坛在山东省聊城市圆满落幕。住建部城镇水务技术办公室主任孔祥娟,聊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任晓旺等领导莅临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等十余位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住建局、水务局、排管处、市政院、建筑院等领导及一线技术人员400余位代表,就水安全保障与节能降耗,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设计院转型4个水行业热点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就基于雨洪控制的海绵城市如何建设问题向大家分享了他的观点。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及成因
近年来,我国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频发。截至2015年10月21日的初步统计,全国有30个省、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害人口7459万人,因灾死亡315人,失踪76人,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89亿元。
城市洪灾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的城市危害,城市雨洪不仅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造成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的成因有如下三点:
(1)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和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上升气流加强,城市上空尘埃增多,导致雨量增多;近年来,我国短历时暴雨强度增强、极端降水日数也在增加;尤其是我国南方城市,暴雨次数增多,强度加大,城区出现内来的几率明显增大。
(2)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城市化程度加剧。城市下垫面硬化程度对地表径流数量和过程影响大、城市地面硬化速度加剧、不透水地面的增多、绿地、植被不断减少都使得城市的硬化程度在不断加剧。
城市水体面积减少,行洪能力减弱,雨水调蓄能力减小。城市社区、交通、工厂等侵占原有的蓄涝水渠,使城市水体不断减少,打乱了原来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加剧了城市排涝时的压力。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涨,雨洪无法自排,城内水体又无法调蓄,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排洪能力差。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废水大幅度增多;我国城市目前使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共用的下水系统,排放能力不足;大量下凹式立交桥、涵洞等是洪涝易发频发点。
(3)我国城市防洪基础差
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城市防涝排涝基础差,城市防洪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城市防洪标准不明确,城市防洪工程不能满足要求,设施管理不善等。另外,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防洪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相关标准的制定、工程以及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加强和完善。
海绵城市的现状与典型范例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方式,并确立了未来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个重要行动纲领。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与洪水为友,将雨水视为宝贵的资源进行渗透、调蓄和利用,以城市、绿地、山体、水系等要素构建城市的“绿色海绵”。
海绵城市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特性的城市,降雨时可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洪涝,干旱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渗: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留住雨水,降低了灾害风险;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通过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
排:排水设施与天然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结合,实现超标雨水的排放。
国家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核心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该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该要求。
据统计,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国内外海绵城市典型范例:
费城绿色城市计划:将1/3目前不透水的地表改成“绿化的土地”,修建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以夺取每次降水的头一英寸的雨水,这样可使地表径流减少80%~90%。
屋顶雨水处理利用系统:利用大型建筑物建造雨水收集、净化与利用系统;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大型雨水处理建筑还有柏林波斯坦广场、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等。
台湾生态滞洪池:生态滞洪池有利于暴雨期间容纳暴雨径流、降低洪峰流量并增加雨水入渗能力;暴雨过后,释放出积蓄的雨水量,对于缓解暴雨内涝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雨水系统建设:该项目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对于实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90%,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及径流带来的水环境污染。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功能调蓄公园项目:雨水不仅可以作为水体主要水源,多余雨水还可以作为公园内绿化用水;经计算,该多功能调蓄水体平均每年收集雨水20万平方米,每年因节约绿化用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达到70余万元;可有效削减径流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降低内涝造成的损失。
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对策
(1)加快技术发展,开拓建设途径
要充分利用、开发雨水蓄积工程:包括人工湿地、人工湖、下凹式绿地和道路雨水收集区等;推广生态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建设生态河道、生态道路和生态屋顶;加大先进雨水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借鉴和引进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结合我国城市特点,研发合适和先进技术;另外,通过宣传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城市雨洪综合利用技术、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力度。
(2)完善法规体系
针对低影响开发技术设计及城市排水、雨洪利用等多种技术。各类设施的设计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绿化、透水、集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制定《雨水利用规划导则》、《地面透水规划导则》、《海绵城市规划导则》等,并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地方标准规范;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注意吸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相关方面的法规,为保护水环境提供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3)强化规划管控,加强规划指引
首先,加强规划管控。要加大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力度,与各省、市级部门联动,加强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检测、监控和管理;健全城市海绵体数字化监管体系,将“城市海绵体”吸入量、渗入量、利用量等指标纳入数字化管理;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立动态的城市单元分级内涝预警机制,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其次,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加强规划指引。推广低冲击开发规划模式,降低环境负面影响;加强透水地面路面规划指引,提高城市透水渗水吸水功能;优先提倡下凹式绿地,减少水资源浪费;健全河湖水系自然生态系统,维护正常水循环;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保护惜水节水;全面推进雨水滞、渗、蓄、用,优化利用水资源。
最后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是顺应自然的建设模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为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以上根据大会发言整理,未经过本人审阅)
编辑:李艳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