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1 18:32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李艳茹
选择:做别人做不了的行业
黄开明的十年时间都在与垃圾渗滤液打交道。他认为,与其说自己选择了渗滤液,倒不如说渗滤液选择了自己。
十几年前的黄开明在扬州的一家环保公司工作,公司主营污水处理设备,那时,国内的垃圾处理逐渐步入正轨,开始寻求简单填埋后的后续衍生物处理方案,当时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企业能够拿出渗滤液处理的解决方法。
1997 年,与黄开明的老东家扬州某环保公司有过合作的武汉水务工程公司承接的湖北黄石垃圾填埋场世行项目中需要处理垃圾渗滤液,便询问公司负责人:“垃圾渗滤液你们有处理方法么?”,公司没有人敢接下这项工作,黄开明便思忖道:公司所经营的水处理设备中有厌氧设备,渗滤液并非一般的污水,原理上应会用到厌氧,于是便接下了任务,就此与渗滤液结缘,并对渗滤液处理技术产生兴趣,踏上对“最佳渗滤液处理方案”的追寻之路。
经过几年尝试与摸索,黄开明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工艺,更对公司的运作了然于胸,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案。面对阶段性的成功,他有了更高层面的思考:“我有过 3 个老板,这三个老板的做事风格、优点、缺点我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老板身在高处,通常以自上而下的视角看待问题,往往忽略公司底层的细节,而下面的问题才是真正亟待解决的,制约公司发展脚步的。”于是,黄开明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并将渗滤液处理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市政污水处理比较简单,在那时同业化竞争已经开始显现。在大公司扎堆市政污水时,渗滤液因其成分复杂、水量少、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原因无人问津。我就想,行,我就去做你们做不了的。”
日月转得飞快,至今黄开明的创业之路已走过十年。谈起这十年,黄开明总结其为“试错的十年”。
“渗滤液的成分受气侯影响大,而各地气候不一,雨旱各异,南北差异很大;还受垃圾填埋年限的影响,随着年限的长短,自身会不断发生变化,水质极不稳定,处理难度很大。”此外,当时的市场政策亦不够成熟,正从较低的排放标准渐渐提升,这就需要工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变化。为此,黄开明创业初期在技术研发、比选、试验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国内外能看到的各种工艺几乎全部亲自上手试验了一番。
作为国内最早接触渗滤液处理的企业家,谈起渗滤液处理十几年的变迁,黄开明如数家珍:最开始所有人都不熟悉,只知道渗滤液有机物浓度高,应当用上厌氧氧化;后来,考虑到脱氮问题,又流行了一阵“同步硝化反硝化”;再后来,认识到渗滤液的成分复杂性,膜处理得到推广,MBR、纳滤、反渗透开始依次亮相。十几年间,他不吝试错:“做事情要有长期投入的准备,少有事情可以一次成功,失败了一次,至少证明这条路不可行,这就为我继续探索排除了一种障碍。”
起步:苦难是成功的餐前酒
黄开明自嘲自己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为了不辜负别人的期待,为了自己心里暗暗定下的目标,便能紧咬牙关,去扛起眼前的千斤重压。从 2005 年创业至今,黄开明陆续荣获“武汉市十大创业家”、“影响中国改革(行业)创新人物”、“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武汉市人大、政协、发改委等领导也曾多次考察公司并关怀询问:“你办企业有什么困难吗?”黄开明永远自信答道:“没有困难,都挺好,国家政策好,我们也能很好地发展。”
实际上,巨大的成功背后是无数的付出,黄开明的十年创业路走得并不容易。除了技术路线、解决方案方面的不断试错,也遭遇了创业路上的种种挫折与考验。在公司创办之初,运转链条单薄脆弱、项目紧急、人手缺乏,黄开明自己动手做标书、画图纸、送资料、跑市场,几天几夜不休息。但在他看来,他遇到的所有让自己焦头烂额、彻夜难眠的困难都并非独此一家,而是每个成功民营企业家必经的过程。“任何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回头看自己来时的路,几乎都得哭三天三夜。压力、资金、人才等等,那都是很难用三言两语道明的问题。但重要的是,所有的困难,我们最后都克服了。”
创业之初,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患难之时,仅有相濡以沫的妻子最了解他,对黄开明的焦灼感同身受。某一段时间,急需一笔资金投入项目时,公司周转不灵,远在老家的妻子通过亲戚朋友找到当地的一家银行,并再三拜托相关人员去做担保,将 50 万贷款凑齐连夜送给黄开明。这段日子让黄开明百感交集,妻子的信任与支持也让他更加坚信:他必须成功,必须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在这之后,我也开始注意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积累了一定的资源。现在有市场,有了上亿的产值,再没遇到过当时的窘境。”
发展:向前走,哪怕只有一点
“企业在发展,市场也在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调整经营方针、战略方向、技术体系等,去适应市场需求。”黄开明注重企业提升的连贯性,并率先树立典范,以自身的革新意识及工作热情影响着企业员工。
黄开明喜欢亲力亲为,热爱基层工作,不仅爱泡在车间里,更愿意去工地。
为了方便查看车间状况,他索性带来妻子孩子,将家安置在了公司的工业园区内。每天清晨起床后,照例先在厂里转一圈,去各个车间看设备产品。“公司项目中用到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非标设备。成型的设备究竟可不可用,效果如何、外观如何、结构如何,这些在图纸上很难全面的表现,只有亲眼去看去摸,才能直观地知道哪儿有问题,哪儿需要调整,哪儿需要改进。”黄开明经常向车间员工们解释创新意识:“我们不能做同样的东西做一辈子,除了大方向的变化,产品还有很大程度是拼细节。在细节上不断改进,日积月累就是领先的资本。”
目前,武汉天源已承接 230 个渗滤液处理项目。几乎所有的项目,黄开明都要去现场看一看,或在工程开工时,或在施工过程中,或在完工运转后,他总会抽出时间去一趟,甚至两趟、三趟。“再忙也要去看下工地,去看看哪儿做得比以前好,哪儿在运行中还不够,再跟现场的技术、工程人员提改进意见,探讨是否可以立即改进或用在下一个项目中。”一次次细节改进和长久的积累,再回头看自己经手的项目,黄开明感到骄傲:“可以说,这些项目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技术、工艺、外观,都看得出来。”
在渗滤液市场站稳脚跟后,黄开明关注到浓缩液处理领域。渗滤液经过膜处理后,尽管出水达标了,但膜的另一边却是浓度更高的浓缩液,无论是回灌,还是继续浓缩,都无法完成最终的无害化处理。“垃圾渗滤浓缩液处理走到哪儿才是尽头?”黄开明认为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此,从 2013 年开始,黄开明将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浓缩液处理工艺的研发试验中。借助此前渗滤液领域的研发经验,研发工进展顺利。考虑到处理设施用到的膜较多,两百吨以上的规模设施清洗不便,因此,研发团队从小水量入手,研究了一套外置处理设施,应用灵活,清洗方便。
“我们公司现在有两个博士、四个研究生在致力于浓缩液处理技术的研发。我算了笔账,如果我国开始推浓缩液处理,那么一年的浓缩液市场应该在十亿左右。”黄开明相信自己的市场眼光。
企业发展壮大,黄天明开始希望公司体制更加健全,管理更加正规化。2014 年,武汉天源启动上市计划,“企业要做好,必须正规,现在借它的体制来管理我的公司,相信会有更好的效益。”经过一年的筹备,武汉天源顺利挂牌敲钟,引入社会资本。然后进入新三板后,黄开明比以前更忙了:
我希望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在 2015 年是个分界点,之前的项目几乎都是用膜技术,我希望之后可以不用膜,仅用生化处理,把 COD,BOD,氨氮等降下来。彻底解决浓缩液问题。
我希望除了垃圾渗滤液以外,我们还要在工业污水、餐厨垃圾、城市污水等方面分得一杯羹。到 2017 年拿下 1.2亿的净利润。
我希望将公司的产业链拉长,到 2018 年,集团的所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渗滤液、餐厨垃圾、沼液等业务全部划入股份公司,集团公司腾出人手去涉足新能源。
黄开明对于公司有着自己的打算和规划,既不保守也不冒进,他把公司未来几年的蓝图向笔者徐徐铺陈开来,并对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信心十足。这些图景并非空口许诺,武汉天源早已开始为自己的“大环保计划”积极踩点布局:目前,公司已经签下 10 万吨的工业污水,手中的渗滤液单接近 1.5 亿,准备延伸的新领域正在聚集人手、开展研究。
“我要面子嘛,就不能往回倒退。我在武汉市的工商联常委,在汉南区是工商联副主席、政协常委。市里、区里的领导这么看得起我,我就要给他们一个交代。我努力了,哪怕是每年给政府多交点税,这也是贡献。上了新三板之后压力更大,我得让公司品牌更响亮,把我所有的员工带上更高的平台,现在天是乌的,水是黑的,任重道远。”
升华:首先是责任 其次是效益
2012 年,武汉天源正处上升期,黄开明为项目忙得团团转。这一年,黄开明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离开时,黄开明在一旁拉着他的手,心中无法平静。“父亲中风在医院待了一年,我却总是忙,只陪了他十天。父亲的几个儿子都是大老板,个个都很有钱,而我父亲却只能这么走了,什么也带不走。儿子有亿万家产,他却再享受不到一分钱。”
父亲的离开对黄开明影响很大。送走父亲,黄开明开始反思自己的“忙法”是否正确。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财富都不是我自己的,也不是黄家的,它属于社会,只是我临时掌管而已。百年后,我不在这个世间,世间的一切也无一属于我。但我为社会所做的一切,会留在这里。”
此后的黄开明在行事理念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在工作中,便是多出了一种由衷的热情。他对员工说道:“做环保首先是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在公司的玻璃门上,他让人贴上了一句标语——保护环境,利国利民。
本心来源于责任,黄开明在对待项目时就渐渐有了利益规则外的个人色彩。对于公司曾经承接的一个安徽蚌埠的渗滤液项目,按黄开明的想法,随着工程年限的累加,渗滤液的水质会发生变化,原有的工程参数就无法满足新水质的处理需求,因而渗滤液工程应当每三年就改造一次。但当地政府对于目前能够维持运转的项目,不愿花费一笔不菲的费用进行改造。对此,黄开明便决定由公司自费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保证出水效果,此举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赏。像这样的情况还并非仅此一例,“因为我们在近几年的工艺改进中,逐渐觉得几年前工艺存在不足,希望主动提升质量,保证出水效果,同时节能降耗。”
在环保事业外,黄开明还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了更具体的事务中:多年以来,他坚持为汉南区养老院送慰问金,资助白血病患者,支持举办农民工年会,捐赠“同心光彩创业基金”,资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做得越多,他才感到越接近自己的初心。
愿望:把环境保护好 把员工保护好
黄开明的企业价值观朴实至极:“牛吹得再大也没有,把手里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员工保护好,让员工一生无忧,安居乐业,感到自己活得有价值,这是最重要的。”在黄开明的眼里,环境与员工是他生活的重心。为了践行目标,环境方面,他宏大布局、细致推进,员工方面,他则是将心比心,从工作到生活均周到打点:
管理中,黄开明允许员工犯错误,有了错误他会指正、引导,让员工自行体会互动中的收获;技术研发上,他眼光独到、充分信任,愿意起用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员,细心引导,推动技术研发;公司上市,他将股权下放,目前公司 90% 的员工均有持股;为提高员工归属感,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他拿出近 2000 万,为员工提供免息贷款,用于买房买车⋯⋯
公司常务副总 /技术总监陈建平回忆,自己刚到公司不久,研发出一套渗滤液处理工艺路线,日后成为公司的核心技术工艺之一,并以此拿下了几亿产值。黄开明便迅速将她提拔为公司副总,主管公司技术研发。那时,黄开明在内部开会时,对他们说道:“你们所有的高管,两年后都会有辆车。”当时公司业务刚有起色,在场的高管人员对老板气势恢宏的许诺也大都不置可否。而两年后,“人手一车”变为了现实。随后,黄开明又提出,要建设一个大型产业园,同时发展公司实业,大家将信将疑,然而,很快便见到一座座厂房在荒地中拔地而起。这让大家大多对黄开明怀有崇敬之情,他们感受到黄开明“说到做到”的魄力和风格,佩服他将所有宏伟目标落地的决心与执行力。在他们的生活里,黄开明是最真切存在的英雄。
“公司的工程、企划、财务,尽管都有专门的人在管,但一切细节都在他的大脑里。遇到问题,他的方法永远比困难多。” “黄总给我的印象是,他办企业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赚钱,他会主动为员工谋福利、制定成长路线,员工们会感到自己是被老板保护着的。”这是武汉天源的员工对黄开明的评价。
“把环境保护好,把员工保护好。”这便是黄开明的初心。不够磅礴,却足够动人。
编辑:李艳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