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工信部印发印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6-11-02 11:44

来源:工信部

专栏10:纺织工业重点发展方向

纤维材料行业:化纤高效、差别化、多功能加工关键技术,大容量节能低耗柔性加工技术,高性能纤维低成本制备技术、高性能纤维应用技术,生物基化学纤维、纳米纤维、循环再生纤维工艺技术和装备,化纤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

纺纱织造行业:新型环锭纺、喷气涡流纺,高效节能环保机织技术,全成型、高机号、特种纤维针织技术与装备。

染整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染整废水、污泥治理及回用技术,生态纺织化学品及应用技术,高品质多功能纺织品染整加工技术、数字化全流程染整技术。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端医疗卫生、过滤、土工建筑、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结构增强用纺织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专用原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结构设计、精细化成型、多工艺功能性复合、功能化后整理等关键技术。

纺织机械行业:高性能纤维及生物基纤维成套装备、新型针织设备、智能纺纱设备、高速无梭织机、节能减排的印染机械、非织造布机械、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数字化监控技术,高端数控化、连续化、智能化纺织机械,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智能化加工生产线。

(3)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等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加快专利到期药物仿制上市,提升化学仿制药质量、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实施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医疗设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强数字化影像设备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开发,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4.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1)电子信息制造业

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发展高端芯片,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推动先进制造和特色制造工艺发展,提升封装测试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关键制造装备和关键材料供货能力,加紧布局超越摩尔相关领域。突破关键工艺技术,实现长寿命、高效率、高分辨率AMOLED产品量产,突破柔性制备核心技术,推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向高分辨率、低功耗、超窄边框等方向发展。针对新一代电子整机发展需求,大力推动电子元件产品向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无线化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新型信息消费电子技术,支持“产品+服务”模式,推动智能电视、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支持智能硬件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我国在光学加工设备、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光学仪器设备方面的设计及整体制造能力。支持企业强化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发,提升光伏电池及系统效率,降低光伏产品生产及发电成本,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及系统产品质量。

专栏11: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桌面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半导体存储器,智能终端系统级芯片(SOC),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核心芯片,电力电子芯片,16/14nm先进制造工艺以及高压、射频、数模混合、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制造工艺,高密度封装及3D微组装技术,光刻机、刻蚀机、物理气象沉积(PVD)、化学气象沉积(CVD)等核心设备和大硅片、光刻胶、靶材等关键材料。

新型显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AMOLED)背板、蒸镀、印刷、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及设备,全息、激光等显示技术,10寸以上柔性显示器件,8.5代及以上大尺寸玻璃基板,量子点、石墨烯等关键材料的显示应用。

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继电器、微电机、线束、厚薄膜集成电路、超级电容器、连接器等关键电子元件技术,满足物联网、智能家居、环保监测、汽车电子等应用需求的各种敏感元件和传感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低成本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关键光器件、石英晶体振荡器、连接器及线缆组件。

信息通信设备:采用国产安全可控CPU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设备及存储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工控设备,信息安全产品,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及系统设备、仪器仪表、终端和芯片等全产业链产品,高端路由、交换芯片及设备,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和光交换设备,软件定义网络(SDN)设备,北斗卫星导航应用设备,汽车、医疗与金融等行业应用电子产品,智能传感设备,新型光电显示设备,电力线通信组网设备。

信息消费电子设备:采用激光、超高清、裸眼3D、高动态范围显示(HDR)和三维声等新技术的新型视听设备;智慧健康养老设备;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及其外围设备。

光学光电子:半导体激光器用芯片,高功率、高光束质量、高可靠性、高智能化、固态化和低成本的激光器件,25Gbps以上直接调制激光器(DML)和电吸收调制激光器(EML),铌酸锂高速率光调制器,25Gbps以上探测器,光线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及新型衬底材料,高功率激光加工设备,激光用光纤,高性能光学薄膜镀膜设备,新型光电、石墨烯、新型光学玻璃、高分辨率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用的材料及探测器,小尺寸、高集成度、高分辨率光学镜头设计、组装技术。

太阳能光伏:稳定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高效全单晶铸锭、高效单晶拉棒、长寿命N型单晶拉棒技术,多晶硅片金刚线切割技术及120-150微米以下新型切片关键技术,高倍聚光电池、新型薄膜电池,适用于不同区域的耐酸碱性等差异化组件及高效组件封装技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离子注入等成套设备生产线,高效逆变器、储能技术及管理控制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光伏微网系统、智能光伏电站。

(2)通信业

发展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力争成为5G国际标准的主导者之一,重点突破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超密集组网技术、新型多址接入技术,超宽带技术,高频段通信技术,车联网等终端间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支持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型核心网架构技术,以用户为中心和具有高感知的接入网与核心网等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网络技术,大力发展高速路由交换技术、网络管控技术、网络测量感知技术、高速光传输技术、大容量的全光交换技术、波长选择型(WSS)光交叉技术、超大容量长距离光通信技术和海底通信技术、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器件技术等关键技术。

(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继续提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重点研究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继续加大对软件资源虚拟化、云端化、服务化、桌面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平台虚拟化、网络功能和资源虚拟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对虚拟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针对大规模、分布式、跨系统、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特点,研究大数据技术,提供数据知识服务。针对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业”等新兴领域,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形势,发展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产品。

专栏1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基础和应用软件技术:工业基础软件平台、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数据集成与处理平台系统、制造运行管理系统,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建模、语义网建模、知识建模、复杂个性化产品三维建模、全生命周期柔性建模、人机智慧集成建模,多领域统一建模和联合仿真、工程分析、多学科优化和综合仿真。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硬件(服务器、传感设备、制造设备)资源虚拟化及服务化技术,数据资源传输、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融合、数据管理、数据显示技术,基于认知机理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语音技术、基于语义的检索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工业系统和设备漏洞扫描、漏洞挖掘、主机防护等信息安全技术,面向工业大数据、工业云、信息物理系统(CPS)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和产品,工业防火墙、网闸等工业信息安全边界防护产品,高级持续性威胁(APT)防护、攻击检测和追踪溯源,电子认证技术,可信网站、可信移动应用程序(APP)、可信邮件等电子认证。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推动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协同解决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技界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继续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扩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政策覆盖面。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各类优惠政策,探索有效支持方式,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对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的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深化产融结合,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入产业技术创新。运用后补助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完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技人员自办、领办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回国和来华创办企业、从事教学和科研等活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五)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活动,采取科技合作、技术转移、技术并购、资源共同开发与利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扩大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国内创新能力提升。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