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0 16:55
来源:环保圈微信
而在舆论场之中,不少人也在质疑数据的真实性
网友“绿树晨风”质疑说:“蹊跷的是,1月5日,临汾的二氧化硫浓度下降迅速,凌晨还是1303微克,早上8点就成了337微克。到底是数据真实性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紧急措施产生了效果?如果有紧急措施,那又是针对了哪些污染源,这些污染源是否因未落实雾霾响应措施而形成了污染?即使是紧急措施在起作用,如何能够在无特殊的空气流动条件下迅速降低二氧化硫含量?”
因此,不少人如同“绿树晨风”一样,在质疑数据真实性。即便当地环保部门一再强调,监测数据由国家环保部委托第三方运维,当地无法更改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也并不能打消坊间的疑惑。
舆论也在分析临汾的二氧化硫为何会报表
知乎网友“Alain ZH”是一名环评工程师,他认为燃煤及煤的使用是最大元凶:“现在全国的火电厂都在拼命推脱硫脱硝设施,这一轮技术改造完成后,可能现状会稍有改善。但个人对此只是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燃煤总量实在是太大了。”但他同时也表达了疑惑:“单纯用于采暖的燃煤理论上不至于造成那么高的二氧化硫浓度,所以是否存在超标或者违规排放,由于不了解当地情况,不敢瞎说。”
网友“张帅的随行日记”则归责于当地粗放的生产方式:“依赖于能源产业的经济体系仍然是区域GDP增长的基础,但从重工业到服务业的转型中,政府依旧还是‘打哈哈’,粗放式的发展更能推动经济增长,更能为官员们的政绩簿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服务业投资基础大、见效慢、周期长。政府的发力点明显还是倚重于传统的工业模式。”
全怪当地政府,又是否合适呢?
网友“Student佳”表示:“临汾的雾霾确实很严重,说政府坐视不管,我觉得也不公平。临汾已经采取了公交车免票、单双号限行、挨近城区不让烧煤等措施来缓解,但也许力度还不够。家里暖气都是烧锅炉,烧锅炉就得用煤炭,但也没办法。”
事实上,网络上流传着各种“临汾高污染企业的烟囱”照片,其中不乏“浑水摸鱼”来责备政府处理不力。网友“_Ruska_”指着一张“冒白烟”的大烟囱说:“这个是火力发电厂,高的是烟囱,矮的是水塔。水塔是用来冷却和循环水的,冒出的白气并不是烟,烟囱一般会安装除尘设备,正常使用的话冒出的烟是符合标准的。从图片上看这家电厂并没有排黑烟。”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所说“居民燃用散煤排放占比超7成”的说法,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网友“郑文科同学”表示这个是事实 ,“你若生活在郊区农村就会知道,家家户户烧煤,而且煤燃烧不充分,排放量惊人。”
网友“青青虫的微博”也认为: “农村冬季散燃煤,一户一冬烧一两吨,无任何处理全部低空直排。”
因此,网友“猫眼看法国”认为,“在农村和郊区推广节能建筑”很有必要。
不仅是政府,也许每一个人都曾助推了这场“灾难”的诞生。网友“BigBig_lance”坦言:“污染的产生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抽烟、劣质煤、油烟、汽车、垃圾排放、食物浪费、有关单位的不作为等等,个体的细微举动在总体中将无限放大。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需要慢慢改变,当然其中需要政府的作为。”
政府似乎可以表现得更好
《新京报》评论文章提到:“在临汾官方针对毒雾的2天闭门讨论中,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是谁在阻挠信息的公开,是谁在妨碍应急响应的启动?”
“重霾之下,没有人可以做看客;最应该主动站出来释疑解惑的,就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央视也发表评论《面对重霾,信息透明不能缺席》,明确指出,“在公共信息获取方面,公众永远都是弱者;向他们分析政策规定,辨析关注热点,毫无疑问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新媒体时代,无论在沟通意识,还是沟通方法上,职能部门都需要作出一些柔性改变。”
文章还表示,威望始于坦诚,信任源于公开,常以“政府不发言,新闻就发炎”自警自省,及时回应社会上有关雾霾危害、影响、治理进度的热点关切,在公众的监督下不断完善各方面治理措施,蓝天白云才有可能成为城市永恒的风景。
具体一点来说,李汀的建议值得当地政府考虑:“发生这么严重的二氧化硫高浓度污染事件,临汾政府至少应该:
1、公布污染的源解析结果,明确公示偷排企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
2、 承诺今后把二氧化硫超标也纳入到重污染预警的范围中,警示市民防护。
编辑:张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