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甘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把水环境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时间:2017-01-20 10:28

来源:中国水网

加强项目谋划对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强超前研究,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做好项目的谋划、论证、储备和跟进对接。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开展全产业链招商、节会招商、精准招商。加强部门联动,靠实招商责任,强化跟踪服务,严格督查考核,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作。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折不扣地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和法治环境,真心实意为非公企业排忧解难,坚决打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营造重商、亲商、爱商、安商的发展氛围,充分激发非公经济发展活力。

八、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达到46%左右。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依法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升城市设计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统筹城市建设布局,加强对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的管控和指导,提高城市建设风貌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彰显城市美感和特色。加强违法建筑清查治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兼顾人民防空需求,推进重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抓好庆阳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污水处理厂运营达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突破行动,力争所有县市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达标运营。推进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立综合型城市管理数据库,50%的市州建成三维数字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城市抗震、排涝、消防等应急设施和综合防灾系统,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格局。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消防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有效衔接。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小城镇联系城乡的重要节点作用,促进城乡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加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战略定位,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有效结合,统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建设,理顺体制机制、优化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聚集,加快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型现代新城,力争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

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加大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规划。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防沙治沙用沙力度,完成营造林350万亩。抓好张掖、陇南、敦煌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和甘南、定西、兰州、酒泉4市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28.65%。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紧紧围绕为人民群众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思想不松、力度不减,确保自查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努力让人民满意。持续改善大气质量,巩固“兰州蓝”治理成果,提升科学化治理水平,把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空气质量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地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水域岸线保护和河流纳污管理,规范河道采砂,继续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把水环境质量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表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和尾菜处理利用力度,破解农村垃圾污染治理难题,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大自然保护区管控力度,推广甘南全域无垃圾的治理经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尽快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加强重点防控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坚决消除病险尾矿库、堆渣场、采空区等生态环境安全隐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省以下环保监管体制改革,完善激励约束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推动循环绿色发展。巩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果,抓好工业、建筑等6大领域节能降耗工作,支持有色、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清洁生产。推动排污权和节能量交易试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十、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共享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努力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分流职工、复转军人等为重点,落实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建立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完善省际劳务协作对接机制,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以上。推进全民参保,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调整完善大病保险相关政策,提高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的保障水平。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管理体制。

1...2345678

编辑: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