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安徽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发布: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值超2000亿元(全文)

时间:2017-02-27 09:39

来源:安徽人民政府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工业节能减排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博弈更加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通过绿色新政抢占竞争制高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大量资源的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亟需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从我省看,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大省,受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影响,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存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产品能耗下降空间收窄、工业污染源头治理难度加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偏弱、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绿色发展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与困难。加快“调转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意义深远、任务紧迫。

虽然我省工业绿色发展面临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绿色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断增加,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主线,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加快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的推进绿色制造工作格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实现“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绿色引领,加速转型。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绿色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和质量效益提升。

创新驱动,强化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推进绿色科技、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绿色创新成果与传统制造业对接、与新兴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绿色发展规律,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在工业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力缓解重化工业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开展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示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园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工业节能。

1、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

运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工艺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源效率,实现能源高效低碳化利用,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通过流程工业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原料技术路线优化、流程再造等技术。在钢铁行业重点推广经济炼焦配煤、烧结矿显热回收利用、长寿高炉和新一代控扎控冷等技术,推进副产煤气高值利用;在有色行业实施粗铜连续吹炼、铅富氧闪速熔炼等技术改造;在石化行业推广炼化装置工艺及系统节能技术、加氢(吸附)脱硫等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在化工行业实施大型粉煤加压气化、硝酸综合处理等技术改造;在建材行业推广高固气比熟料煅烧、无球化粉磨、大推力多通道燃烧、玻璃窑炉富氧(全氧)燃烧及余热发电等技术。

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推动重点用能企业高耗能设备实施更新改造,着力提高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水平。电机系统推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高压变频调速、永磁涡流柔性传动、冷却塔用混流式水轮机等技术;配电系统推广非晶合金变压器、有载调容调压、系统无功补偿及参数优化等技术;炉窑系统实施富氧助燃、蓄热式燃烧、循环水系统防垢提效等技术改造。

加强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通过推行重点行业能量梯级优质利用,实现余能高效回收。推广钢铁企业超临界混合工质高参数一体化循环发电、冶金企业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应用、热电厂(站)烟气系统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等余热发电、供热技术。积极推广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空压机余热回收、循环水及矿井水余热利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鼓励使用生产过程中释放出的副产热能、压差能及回收可燃气体。加大蒸汽余热梯度利用、非稳态余热回收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推广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

2、加强节能信息化能力建设。

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根据国家钢铁、石油和化工等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大型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等企业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多能源介质协同平衡与优化利用的企业能源管控系统。持续加大企业能源管控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编辑: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