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3 10:06
来源:科技部
4.1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按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城市与区域控制措施效果评估的要求,通过典型区域案例的数据集成和质控研究,开展不同地形示踪扩散实验,形成支撑法规空气质量模型验证的基础数据集,开展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空气质量模型的比较研究,构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遴选指标、标准、评估与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污染控制方案及政策法规影响空气质量的定量评估技术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2015—2017年20个以上臭氧和颗粒物空气质量模型验证案例和1年以上覆盖全国的空气质量验证数据集,案例应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关注夏季臭氧和冬季颗粒物重污染,提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议稿),建成相配套的模型准入和支撑体系并推荐法规空气质量模型。
4.2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和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创新,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及不同部门的利益冲突,研究区域(城市)之间产业转移、能源优化、联合减排、资金补偿、信息共享等协同关系,从国家层面上研究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和体制创新模式;以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持续改善目标为约束,构建经济驱动、能源战略、末端治理和成本效益的综合调控方案和快速评价技术,建立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多目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情景分析和动态展示平台;提出有效推进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若干关键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管理政策(建议稿)等,构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管理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不少于8项保障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和管理政策(建议稿),提出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的双赢方案,建立多尺度多目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情景分析和动态展示平台,部分成果应被国家和区域协调机构采纳。
4.3大气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业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评估我国现有国家和地方大气环境管理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成效,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系统研究并设计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基本框架,重点突破大气环境资源定价和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评价方法、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边际成本定量分析技术,研究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分配技术、经济激励和惩罚政策;基于多污染物有效减排,研究以清洁生产审计、最佳适用技术应用、排污税调节为重点的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经济政策和以领跑者制度为重点的行业激励政策;为以最小成本实现国家、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指标提供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形成大气环境资源定价、污染减排与质量改善边际成本量化评估、排放指标有偿使用与分配等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提出重点行业(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经济政策,并在重点区域(城市)和行业示范。
5.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
5.1 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后“大气十条”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大科技需求,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核心,开展气象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多参数的区域同步观测,研究PM2.5和臭氧污染与前体物非线性响应机制、影响因素和调控原理,构建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污染源清单和总量控制技术,升级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及决策支持业务化技术平台,提出空气质量达标约束下的协同控制路径和技术方案,开展区域关键前体物重点污染源控制工程示范,支撑2025年前后长三角区域PM2.5全面达标和遏制臭氧污染上升态势。
考核指标:阐明长三角大气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原理,形成区域光化学烟雾和PM2.5化学组分监测网的优化方案及质控体系,建成面向PM2.5和臭氧的立体监测预警与调控决策业务化平台,提出长三角区域PM2.5与臭氧污染整体解决技术方案和实施机制,并被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及省市政府采纳应用。
5.2珠三角PM2.5和臭氧综合防控技术与精准施策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和精细化管理的技术需求,研究大气臭氧与二次气溶胶的耦合形成机理,突破以二次污染为核心的区域立体监测预警、成因诊断和快速溯源等关键技术,建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总量控制和监管核查技术体系,研究区域PM2.5和臭氧全面达到WHO-II目标值的路线图,提出多目标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区域联防联控等整体解决的技术方案及实施机制,构建精确分析—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的区域空气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和大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大气臭氧和PM2.5化学组分一体化在线监测预警与大数据技术展示业务化平台,在珠三角实现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总量控制和规范化监管核查,提出区域PM2.5和臭氧全面达到WHO-II目标值的路线图、技术方案及实施机制,被省市级政府采纳应用。
5.3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成渝特殊地形、高湿和高静风频率与快速经济发展等特点,研究大地形条件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大气污染与气象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基于清洁能源(如水电和天然气等)的能源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情景方案,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立体监测预警技术,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及业务化支撑技术平台,提出成渝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策略和整体技术方案,并进行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厘清成渝经济区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建成区域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业务化体系和决策支持信息管理平台,形成解决成渝经济区大气污染问题的整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机制。
5.4典型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全过程控制与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理清产业链与污染源的空间布局,建立基于工艺过程的高分辨动态污染源排放清单;围绕重点排放源,实施有针对性的源头削减、清洁生产、污染控制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示范,建立费效分析方法,形成大气污染源最佳适用控制技术体系;开发园区大气污染源(固定、无组织等)和边界污染通量监测、快速动态溯源、空气质量评价与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等在线监管技术体系,建立园区大气污染物综合管控平台;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编辑:张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