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07 09:34
来源:中国水网
92号文的发布也预示着PPP项目未来将会是更加规范、更加透明。但文件“二、严格新项目入库标准”中第三款第一条“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方式获得回报,但未建立与项目产出绩效相挂钩的付费机制的”和第三条“项目建设成本不参与绩效考核,或实际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不足30%,固化政府支出责任的”的要求某些地方政府和咨询公司理解有误,滥用在运营属性强的传统特许经营领域,危害很大。
近日,“PPP知乎”公号发布“关于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和使用者付费项目建设成本挂钩30%的一些思路”一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看似通过创新解决上述项目挂钩30%的要求,但暴露了对PPP不同类型项目内在逻辑理解的不足。文章也引发了行业对挂钩30%的激烈争论。本文摘取部分精彩言论如下,供各位参考。
薛涛:我先喷为敬…
传统狭义BOT项目绩效考核可以通过界面出口常规的扣费机制设计达到执行阶段占到运营收入的100%甚至更高,本文作者严重误导,看似创新,实际毁掉了一个本以成熟完善的体系,所谓刻舟求剑尔,虽然是本家,不得不喷两句。
我坚持项目收益率irr时时考核和成本挂钩30%均只应用于C类PFI(即采用可用性付费)领域的优化,盲目扩张到其他原本运营属性较强的领域,简直就是灾难。另外补充一点,这类运营项目运营收入所得在项目总收益中的占比远远大于建设成本,这是与C类PFI(可用性付费模式结算)的核心区别,设置绩效考核捆绑建设成本,完全是舍本逐末。
这也是我要强调的,仅仅固守财务的思维是做不好PPP的!就这事说远点,不懂博弈和激励相容的逻辑,如何实现物有所值?这样设计的思路推演下去,看似密不透风的监管,实则会演化为死气沉沉的监察。
十一月份的书里要认真怼下这些误区,可叹!
李炜:不同情况要不同对待~
很多体会是十几年直面行业的经验积累。如你如我,希望行业得到改良而非倒退。比如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按绩效产出考核后付费已成常态的情况下,再说可用性付费+30%建设成本绩效考核就是倒退;但对于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业污水,边界不清晰的水环境治理,可用性付费+30%建设成本绩效考核也许是改良。
某业内人士:不愿意透露姓名呢
不敢苟同。30%捆绑规范的是“重工程轻运营”的领域,说白了是“可用性付费+运维绩效付费”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属于有严格绩效标准,以量计价、按效付费,可以说100%绩效捆绑,却套用92号文捆绑30%的做法,简单问题复杂化。
附1:原文摘要及全文链接
关于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和使用者付费项目建设成本挂钩30%的一些思路
(部分)
笔者认为在利用21号文可用性付费和绩效付费基础上,挂钩30%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有些项目是不涉及可用性付费和绩效付费的,如按使用量付费的项目,比方说垃圾焚烧发电、供热、供水等项目是涉及到单价和处理量的,这就造成了咨询机构对政府付费、缺口补助、使用者付费没办法挂钩30%的问题。造成项目入不了库,耽误项目进度。笔者根据多年实际操作PPP的经验,试着摸索一条解决上述项目挂钩30%的思路,只为抛砖引玉,集合大家思路,整理出一套或者几套挂钩方法,以解决项目入不了库。
1、缺口补助项目
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且垃圾处理费是按照单价进行补贴的,则
项目公司收入=单价×年垃圾量+发电收入
考虑挂钩如下:
项目公司收入=年垃圾量×单价×{[垃圾处理建设成本折现值/(垃圾处理建设成本折现值+垃圾处理运营成本折现值)]×30%+[垃圾处理运营成本折现值/(垃圾处理建设成本折现值+垃圾处理运营成本折现值)]}×K+年垃圾量×单价×[垃圾处理建设成本折现值/(垃圾处理建设成本折现值+垃圾处理运营成本折现值)]×70%+发电收入×{[发电建设成本折现值/(发电建设成本折现值+发电运营成本折现值)]×30%+发电运营成本折现值/(发电建设成本折现值+发电运营成本折现值)}×K+发电收入×[发电建设成本折现值/(发电建设成本折现值+发电运营成本折现值)]×70%
2、使用者付费项目
如供热项目,且供热费是按照单价进行计算的,则
项目公司收入=每平米供暖单价×供暖面积
考虑挂钩如下:
项目公司收入=供暖面积×每平米供暖单价×{[建设成本折现值/(建设成本折现值+运营成本折现值)]×30%+[运营成本折现值/(建设成本折现值+运营成本折现值)]}×K+供暖面积×每平米供暖单价×[建设成本折现值/(建设成本折现值+运营成本折现值)]×70%
全文阅读:
关于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和使用者付费项目建设成本挂钩30%的一些思路
相关阅读:
附2:11月出炉的《环保PPP…书》前言及剧透
由薛涛、汤明旺、李曼曼及E20研究院其他研究员共同完成的解析中国式环保PPP的书,今日已送出版社,初定十一月出版。本书将就中国国情下PPP发展历史、当前局面和未来优化方向环保PPP的各细分领域的应用、对环保产业的影响和格局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对中央政策制定、企业进入战略和风险分析、地方政府咨询公司科学制定方案有所帮助。借本文剧透前言和目录,后者也许还会根据出版社意见调整。
编辑:汪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