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6 09:20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薛涛
【相关阅读】:
可是,我在看上面这个链接文章炮轰PPT的时候,又看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情况,PPT本身仅仅是工具,不是万恶源泉,做好PPT是管理(包括营销和销售)的必要技能,新东方出现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是俞敏洪自己,而不简单是歌中批判的那样。
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呢?首先,我们不能将这个问题绝对化(前述的概率思维、灰度思维和分类思维),对于不同领域不同商业模式不同阶段的企业,需要选择偏重某一方面的与内外条件相匹配的组织管理模式,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功概率。
其次,所谓的匹配,就是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做出选择。组织管理中存在很多矛盾体,恰如易经中之阴阳,比如授权与集权,比如信任与监督,包括如何培养部下(毕竟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资源的有限性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常识),都需要管理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做出选择。失去对直接被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品德、志向等方面和任务本身要紧程度等方面相结合的准确判断,选择这些矛盾体的任何一种灰度或者某一极都像是赌博。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无比崇拜地听从管理咨询大师的指南,赋予信任充分授权,或者加强监督集权管理,严格按这些圣经去操作,无论选哪个流派,却总是有大量失败的体验呢?这个不能仅仅归咎于前文所述的概率,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教条地使用了这些指南,而管理者的判断力没有(或者不具备)发挥所需的作用。我前几日看到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好文,触动了我写本文的想法,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强调本文虽好却不可盲目用之,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管理方法,一切基于管理者需要在运用中正确做出判断这个常识。
【相关阅读】:
因此,既然没有任何一个管理学说是绝对正确的,无论它们发表的时候让你读起来多么合理和动听,它们只是供管理者挑选的诸多工具之一,而判断力是运用这些工具所需的最最基本的能力,就像一个人至少应该拥有健康的肌肉,才能去拿起兵器学武功一样。同样的一把霸王枪,少年和壮年使出来是很不一样的,无论多完美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判断力强弱不同,使用的威力也会差很多。我们该怎样能使肌肉越来越强壮呢?这就说到了我想聊聊的第三个常识,实践,而这次的对象重点在初入职场又勤于读书为早日学会管理的年轻人。
三、 实践
判断力的培养,当然还包括很多很多管理技术的掌握,都很难来自书本,甚至来自实践的才更有价值。我本人多年来其实一直很少看管理书籍(除了MBA课程以外,应该不超过两本),真正看了本德鲁克也就是在去年。我发现二十多年来我自己总结出的管理经验,几乎德鲁克的书里都有,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然而冷静下来我重新反思,觉得虽然早一些阅读会有所裨益,但很难说过早的阅读他的书,我就一定会更早的把握我现在深以为然的这些管理技能。
我现在的感觉是,至少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上,只有我自己摸索总结的管理经验最好用,哪怕曾为此走了弯路,至少在组织管理角度的管理书籍只是辅助的作用,往往起到的是总结归纳和提示创新的作用,如果不去反复使用,总不能真的很好的挂在身上。这种体验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我曾经玩通关的一款游戏“金庸群侠传”里的野球拳,不需要任何秘籍就可以开练,练起来长级是很慢的,但是练成后威力确实是最大的,而其他需要捡到武功秘籍照着练的武功,即便是九阳真经九阴真经这种,往往上来就威力巨大,长级也挺迅速,但是最高阶段却不如野球拳。
写到这里并不是想推出读书无用论,只是想提醒大家要避免一个现象,读了无数拍案叫绝的书,朋友圈发了无数精辟的读书感言,却在最后发现和自己的工作生活一点毛线关系都没有,一点提高也看不到。与其如此,那还不如认认真真地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总结,练练土土的野球拳来的实在。野球拳之所以威力最大,因为它真正是你自己原生的练就的东西,朴实无华却与你成为一体。
当然,土土地练野球拳却想有所成,也并不是靠始终如老黄牛般埋头傻傻地工作,而是经常能够在下班的时候反复琢磨(注意是有效的思考而不是无效的思虑),如何确定主要目标,如何计算投入产出,如何对项目总体进程有所把控,如何分辨主要矛盾予以解决,如何处理周边关系,如何管理上级和下级不一而足。如果想做到职场精进,确实需要7X16h的投入才能获得。而8小时之外的一部分消耗,就是用于上述的反思和提高,也就是所谓的深度思考时间,包括总结规律方法,这样应该也符合阳明先生的“格物”的要求。
8小时之外,当然看管理书还是有大有裨益的,只是必须将其全面的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反复打磨化解到自己的身上,才有意义,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吧。因此至少对于管理而言,往往“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假,反而“手中无书心中有书”才是真。
2020年3月14日凌晨01:12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