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给大气做CT的人 专访院士刘文清

时间:2020-04-20 11:1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尹健 李雪原

研究对象也好,做医学也好,实际上好多都是相通的。我们有一个团队在做糖尿病检测,一般糖尿病检测要抽血,它不用,用一束LED光照射皮肤,通过检测皮肤荧光光谱的变化,就可以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我不想一辈子说外国话

我有自己的家国情怀

问:您出国时,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光学领域上差距还很大,为什么没有留在国外实验室?

刘文清:当时,我们的光学仪器无论是理论、材料还是技术方面都和国外差距很大,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在国内是一片空白。我第一次出国是去日本,他们一个大的激光雷达有6层楼高,可以打到日本的富士山,转一圈就知道污染物在什么地方。他们的技术水平还是非常先进的。

当时不管去日本、意大利还是德国,感觉到我们国家科技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再一个我们的经济实力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高端的仪器设备买起来很费劲。我记得回国的时候,我们老组长买放大器,实际上也就2万美元,现在2万美元不算什么,那时候2万美元对课题组来说很难。这件事对我触动还是很大的。

当时就想让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开花结果。我从希腊回来之前,我“老板”跟我说,你回去看看你母亲,然后再回来。我回来之后就没再回去,我选择回国发展,首先我要说中国话,尽管外国话我说得很好,但我不想一辈子说外国话,我有自己的家国情怀。

问:中国自己的环境光学监测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搞起来的?

刘文清:1998年,中科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商谈提出,中科院可在环境光学研究方面提供科技支撑。那时候我们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还不多,所用的设备全是从国外进口,所以我当时就想做这一块。

1999年,我领导的环境光学监测研究室得到20万元启动经费,研制能够监测二氧化硫浓度的空气监测仪。接到任务之后,我就决心将这个项目做成真正实用的环境监测设备,而不是一个“向领导交差”或者圈钱的项目。

从这项研究任务开始,我就带领团队,根据国家对环境监测的需要,开发出了多种监测仪器,并陆续投入使用。我曾先后邀请王大珩等多位院士来研究所,指导开展环境光学的科研布局及建设。2000年4月,由两院院士组成的“先进环保技术领域专题组”,向国家提供了一份《先进环保技术咨询报告》,肯定了我们开发的多种环境监测技术,建议把“DOAS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紫外差分烟道在线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等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就这样,我们的产品一步步发展起来。之前我国的常规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仪器几乎是空白,我们研制出的“城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与企业合作生产后,其产品价格低于国外进口产品的50%。

科研不能搞短平快,没有捷径可走

问:您从事了四十多年科研工作,什么是科研的出发点?

刘文清: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要以研究重大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最高目标。国家环境监测技术发展需要我们做的事有很多。选准方向,做国家最需要的事,永远是我们的出发点。

我常对学生说,我们搞科研,一定要思考给国家、社会留下什么。因为第一个,搞科研花的是国家的钱;再一个,博士毕业差不多30岁,我们一个项目一般是3年,到60岁退休,你做10个项目就回家了。

科研不可能搞短平快,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去探索、去钻研,而且即使这样也不见得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成功。因为有些东西它要一定时间后才能出现,并不是说我今天让你做这个,然后过两天你就给我拿出来,绝对不可能,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练、失败总结,最后才能够成功。

问:最让您煎熬的科研攻关项目是哪一个?

刘文清:前面提到的,2018年5月9日,我国当日发射成功的高分五号卫星,搭载了我们所自主创新研制的三个大气环境监测载荷,这也标志着我国高光谱分辨遥感卫星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回想研发初期,我们团队在航天质量、标准、接口等问题上经验匮乏,人手也不足。我们不可能买国外的设备装到我们的卫星上去发射,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自己的。我们从一个芯片、一个接口开始,通宵达旦查资料,打造了一支吃苦耐劳的攻坚队伍,最终顺利完成了项目交付。

问:对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刘文清:实际上就两个字,专注。别受社会上这样那样的诱惑。科研没有捷径,达不到那个程度,没有经过那个过程,不可能出成果。所以我跟年轻人说,遇到困难之后,你别去绕,如果你绕过去了,今天算你侥幸,但这个困难将来还会出来,你要把这个困难解决了,搞通了你再去走。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专注,还是要能够静下心来。人生短暂,不能虚度光阴。


编辑:李丹

0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人参与 | 0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