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基建+环保 万亿级别“新蓝海”拉开序幕

时间:2020-08-17 13:06

来源:盛大环境

作者:陈文远

“新基建”无疑是今年后疫情时代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5月22日,全国两会将“新基建”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一边是巨大的投资需求,一边是亟待新动能的市场,“新基建+环保”被加速提上日程,万亿级别“新蓝海”拉开序幕。更重要的是,“新基建”正在驱动环保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成为以追求效果为核心的环境治理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环保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借助“新基建”,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央级会议高频曝光“新基建”

2020年初至今,多次中央级会议上明确释放“新基建”信号,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强劲。“新基建”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词。产业界、资本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期待“新基建”成为有效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助力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冲击,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2020年5月7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获悉,上海初步梳理排摸了这一领域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

何谓“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3个方面。

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历程表明,无论是机械技术、电力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技术上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类似的特征,溢出效应明显,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将与5G、数据中心等一起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及未来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支撑。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将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还将促进物联网、车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应用场景的不断成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生活方式变革。

“新基建+环保”——万亿级别“新蓝海”

近期,随着新基建被政府、民间、资本广泛看好,各省市相继公布投资计划,最终的数据或将会近40万亿。生态环保与“新基建”都具备万亿级以上投资规模,在短期内可快速稳定经济、稳定预期。据E20统计数据显示,15省市2020年度投资的6.35万亿新基建大蛋糕中,有4025亿的环境项目将于今年完成投资。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打响了“环保新基建”第一枪。如果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发力环保产业的直接动因,广阔市场空间是环保产业发展的条件,那么“新基建”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是环保提质增效时代到来深层次的推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刘怀平建议,围绕完善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平台、引导排污企业数据公开及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运营维护。

“新基建+环保”被加速提上日程,一端连接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环境治理需求。长远来看,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基建”涵盖的环境治理范围会越来越广,影响会越来越大。

“新基建”是助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新基建”正在驱动各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环保产业目前存在存量基础设施多、环境数据量大、智能化程度低、设备互联互通率低、基层执法力量不足以及监管成本高等特点。“新基建”将支撑环保整体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成为以追求效果为核心的环境治理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环境治理随之将呈现出“高质量、系统化、效益化”的行业特征。

以智慧环保为例,5G的推广将实现移动网络向工业生产端的渗透,实现万物互联,把企业在环保治理方面的物料数据、工艺数据、设备数据、运营数据、排放数据和管理数据等全部打通、实现互联。通过搭建数据集中采集、存储、分析的技术体系和基础平台,创立实时监控、科学分析、智能决策、高效管理的智慧环保新途径,从而大幅提高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环保运维成本。

对于环境产业而言,“新基建”是再次大跨步发展的契机,但相应挑战也很大。要想承接这些项目,环保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只有能够真正解决环境治理难题才能赢得市场青睐,而解决问题就要依靠技术储备。



编辑:赵利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