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0 11:21
来源:重庆生态环境
作者:丁凤然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从“参与”“跟随”转变为了“引领”。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标对表,强化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统筹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实现五个“率先” 开启绿色低碳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全市积极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将碳评环评管理融合;率先实现碳排放与排污许可联动;率先推出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率先将六种主要温室气体全部纳入碳市场交易;率先将应对气候变化情况纳入《环境质量公报》,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写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
围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适应气候变化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低碳发展、增加碳汇能力等方面成效明显。据初步核算,2019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为0.73吨/万元,同比下降3.5%,较2015年累计下降18.3%,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要求。
推进“碳汇+”试点 探索发展动能新转化
在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目标指引下,近年来,重庆持续探索生态优势向发展动能转化,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的“碳汇+”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搭建以“互联网+生态”为特征的生态产品供给平台,发挥重庆碳交易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补偿作用,形成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三个路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万州、忠县等区县已完成贫困村林业碳汇生态产品开发及核证工作,产生碳汇量190万吨,首批‘碳汇+’生态产品被5家企业认购,共计32万元。”市生态环境局一级巡视员温汝俊介绍:“目前全市‘碳汇+’生态产品体系和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将继续从完善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体系建设,以及拓宽碳普惠应用场景等方面推动试点工作。”
开展气候投融资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为引导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重庆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向国家提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申请的省市。
重庆力争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多方面整合资源力量,从项目识别、标准制定,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等角度推动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目前已会同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和有关金融机构,结合绿色金融改革试验方案、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一方案(试点工作方案)、一目录(重点支持项目目录)、一规范(项目评价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并完成两江新区和万州区等2个区域和2个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建立起气候友好型项目识别标准及项目库,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落地做好了准备。
积极开展碳评环评管理融合
随着碳排放管理和环评、排污许可等传统环境管理手段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凸显,重庆将碳排放分析和论证内容纳入园区规划环评,以环境准入为发力点,将控制碳排放作为优化园区发展的新亮点。在园区产业准入、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充分衔接碳达峰要求,推动园区碳排放和污染物减排协同控制,明确碳排放控制管理措施,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在《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园(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充分挖掘园区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优化调整年产360万吨特铝新材料项目烧结工艺,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140万吨/年,同步削减了约700吨/年SO2、NO2等污染物排放。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共治
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共治,巩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强化控制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重庆建立了排污许可证核发(换发)同碳排放信息披露同步办理、同步生效、同步管理“三同步”工作机制,整合管理事项,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
全市在火电、水泥两个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换发)过程中,载入企业上年度碳排放数据、碳排放管理和履约要求等信息,并要求区县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等日常管理中,同步对企业碳排放核查、报告、履约、减排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不按时履约等未严格执行碳排放管理有关要求的,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从严管控。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重庆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实施碳达峰行动计划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为此,全市已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作为2021年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并在“十四五”期间坚持把节能降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从战略规划、政策措施、基础制度、试点示范、能力建设、宣传培训等方面,举全市之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