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国的地位、挑战和策略

时间:2021-10-15 09:37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阳平坚

如果少了中国,碳中和到底还玩不玩得下去?

前面已经阐述过为什么中国必须迎接碳中和挑战,下面再用几组数据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少了中国,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就根本玩不下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大数是14亿,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是100万亿人民币,约合14.7万亿美元,占全球17%左右,但这个比重仍在持续上升。目前全球31个发达国家,总人口数大概是11亿,占全球总人口比例15%,GDP约占全球总量61%,人均GDP超过4.7万美元/人。31个国家中,除了美、日、德、法、英、意、加和西班牙等少数国家人口超过3000万外,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不如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约是340亿吨。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排放总量大约是320亿吨,除中国外,世界主要大国碳排放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国大约排放99亿吨,占全球总量约31%;美国、欧盟(包括英国)和日本合计排放约80亿吨,全球排名前十之外的190个国家总排放量也大约为100亿吨。试想,按照中国2035年远景规划和第二个百年目标,14亿人以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再加上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届时全球的碳排放几乎就是中国vs外国的格局。

微信图片_20211015094258.jpg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碳排放情况

 还有众多的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的地位。其一,我国是世界工厂,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比全球约30%。尤其去年和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供应更加倚重中国,进一步推高我们的碳排放。其二,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占比全球消费总量50%以上,煤电厂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70%,并且在短期内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力能源地位难以改变,也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量仍将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增加。其三,中国的发电量、钢铁产量、水泥产量、汽车生产量、粮食进口量、原油进口量、铁矿石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进口量……以及上述产品的消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全球采购什么,国际上价格就涨什么。其四,继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2013年又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并保持第一至今,2021年我国是全球134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首倡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有着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带头实现碳中和目标,能为后续致力于脱贫致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良好榜样。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博弈中具有一国定乾坤的独特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和替代。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能极大促进全球更顺利实现碳中和;中国不能实现碳中和,全球再怎么力也难以达成碳中和目标。也就是说,全球碳中和少了中国肯定玩不下去;我们不参与,别的国家一定会想办法逼着我们参与。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收起阴谋论勇敢入局的原因。

要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场硬仗,中国面临哪些挑战?

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实现碳达峰,基本都是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化完成、人口减少而自然形成,我国则是主动承诺、主动减排、主动达峰后快速迈向碳中和。从发展阶段看,发达国家是先发展再达峰,我们是在发展中达峰。发达国家达峰时都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们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人均GDP、居民收入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同步实现经济更大发展和碳排放大幅下降的任务。且当前距离碳达峰目标年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过渡期,相比之下时间更紧、幅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着异常艰难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11015094335.jpg


相比主要发达国家,我国实现碳中和挑战更大

其一,我国未来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的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门槛,按照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人均GDP至少还要翻一番,达到2~2.5万美元;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目标,更要求经济长时间连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巨量经济增长必须以能源消耗为基础,即使将来能源效率大幅提高,考虑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经济可靠的非碳能源短时间难以大规模推广,碳排放还将持续攀高,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二,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对“双碳”目标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缺乏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有的地方政治站位高,领导也很重视,但对“双碳”战略到底该怎么落实,依然很茫然,因此抱有侥幸和等待观望心理,所谓“识不足而心慌”;有的地方由于过去发展相对滞后,担心落实“双碳”目标会影响经济发展,因此把碳达峰的过渡期当作“两高”项目上马的窗口期,试图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峰值拉高;有的地方调门很高,急功近利,违背了科学原则和“先立后破”方针,比如在没有形成稳妥的替代方案前,就急吼吼的提出要关闭所有煤电厂;还有的地方治理水平不高,“一刀切”或“平时不努力,考核抱佛脚”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时引爆舆情,极大影响社会民生和“双碳”信心。

微信图片_20211015094412.jpg


推进“双碳”行动必须“先立后破”

其三,我国能源和电力转型难,面临极大的投资搁浅和社会民生问题。能源供需和电力的发、变、输、配、储都是巨型系统,体量大意味着惯性大,转弯难,决策容不得半点差错,一旦出了差错,则后果严重,纠偏困难。我国煤电厂、超级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存在锁定效应和投资搁浅的风险。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我国煤电厂的平均年龄仅11.6年,而欧洲煤电厂平均年限多在40年以上。如果没有经济可行的碳捕集利用技术(CCUS),提前关闭煤电厂将导致天量的火电投资无法收回。此外,能源转型中的社会公正问题也不可忽视,例如数以千万计的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从业者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就必须提前谋划,妥善安排。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