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绿谷丨中国环境产业里的“清华系”创业帮

时间:2021-11-29 09:20

来源:绿谷工作室

作者:绿茵陈

微信图片_20211129092845.jpg

博汇特潘建通

微信图片_20211129092853.jpg

中原创能阎中  

微信图片_20211129092857.jpg

普氏生态张宁迁

附表:“清华系”创业帮不完全表格(按出生年份排序)

微信图片_20211129093048.jpg

注:(1)未标注专业或毕业院系者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工程博士,全称是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录取的多是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录取竞争非常激烈,包含多个学科领域,本文中的工程博士仅指环境相关领域。

清华毕业的环境产业创业者变少了?

第一代创业者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但他们也走过了坎坷路,文一波、许国栋,甚至廖志民,可以说都是有多次创业的经历,不过也不好叫他们连续创业者。

连续创业者,坦白来说就是创业失败了,再创业的叫连续创业者。创业成功了再创业的,叫做大佬又入场了。第一代创业者大都是产业界的大佬,虽然未必每一件事都做成功了。

根据前面的分析, 2010年后,清华毕业生去环境领域创业的就比较少了,环境专业毕业后去创业的更少。

二十多年前的清华毕业生,怀揣着产业报国的情怀,除了工科背景这个特别的优势外,进入环境产业的清华人个性都很强,在机关、国企、科研院所做事,挑战性不强,他们又不太服别人管,所以创业成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文一波是从化工部出来的,同一批的许国栋、韩小清、廖志民原来分别在学校和设计院工作。

另外还有个因素是获得与失去的对比。比他们创业时间略晚的倪明亮,原来在成都橡树林能源研究所,每个月100多块钱工资。对他来说,出来搞个公司,怎么着也还能赚到100多块,所以没觉得有什么好失去的。

2010年之后,清华大学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途径多,而且作为名校生,在人才市场上很受欢迎,还可以选择去金融、投资行业,起薪非常高,这时候再去创业,对失去的恐惧就会大于上一代人。创业公司方生方死,金融业就不一样,每时每刻都与名利场相交接。

那这时候再去创业,九死一生,到底是否值得?

而且,总的来看,下一代青年也不太可能像上一代有那么多的创业机会: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还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高峰已经过去;除了高科技,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当然也包括环境领域。同时,环境行业也在出现寡头化趋势——姑且不说国企、央企的进入,这种业态对初创公司并不是很友好。所以,不管创业创新在科技领域如何火热,清华学子看环境产业创业的目光,是很冷静的。

在环境领域,1960年代的这拨人,赶上了历史大转折,各种红利叠加,胆大者皆有机会出头。斗转星移倏忽间,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两拨人,只得用自己的学历和身体,作为抵抗的武器,创业显然不再是清华的环境毕业生心仪的选择。

现在,工程博士班里的新生代才是环境产业“清华系”创业帮的未来。

但若不局限于创业的话,“清华系”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毕竟他们在很多巨头公司担任要职;也许未来我们需要更广泛地定义创业,在一个大公司、大平台,能做出改变现有格局的推动也算是创业。

环境产业里知名的“清华系”总经理有:碧水源戴日成、国祯环保王颖哲、中国水网张丽珍、中法水务范晓军、中建环能佟庆远等,还有北排蒋勇、深圳水务集团张金松等国企高管。

如果再扩大范围,不局限于产业的话,那影响就更大了,毕竟环境的学术科研领域、政府部门,甚至创投圈,“清华系”都闪烁其间。

校友魅力

早在2004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就与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现在的E20环境平台)共同发起组织了“清华系水企业俱乐部”,在最初20家企业的基础上,形成了E20环境产业俱乐部(即如今的E20环境产业圈层)。

圈层以清华大学为纽带,以清华环境企业界校友为核心成员,并扩大吸纳了具有清华情结的产业知名企业家,是环境产业高层思想碰撞、联谊聚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凝聚了三百余家环保龙头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除了回母校,企业家们互相拜访,全国也几乎走了个遍。

微信图片_20211129093227.jpg

2006年9月15日,清华大学环境系系友联谊活动,照片来源:E20环境平台老照片库

清华校友关系确实更有利于合作,清华毕业生的身份在创业时也是一种加持。

2008年许国栋二次创业,在寻找外部融资时,投资人对中持的追捧有多热呢?北极光创始人邓锋与许国栋同为清华校友,但由于北极光跟进稍晚,没能投资中持水务。邓锋特意叮嘱许国栋,中持的下一个项目北极光一定要投资。后来北极光投资了中持绿色,北极光投资的前一年,中持绿色的营业收入仅300多万。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