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赛莱默发布最新可持续发展报告

时间:2022-05-31 13:11

来源:赛莱默

赛莱默正在逐步实现零碳排放,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降低了12%;

赛莱默22家主要工厂中,超过一半已使用100%可再生能源;

2021年,赛莱默帮助客户再利用水超过10亿立方米。

image.png

全球水技术创新者赛莱默发布了公司最新的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一最新出炉的报告显示,在2021年,赛莱默的解决方案防止了超过18亿立方米的污水流入社区,有效预防了社区泛水。报告突出了赛莱默与客户及其合作伙伴为解决全球巨大的水挑战而做出的努力;还详细介绍了公司在减少碳足迹方面取得的进展。例如,与2019年相比,赛莱默将范围1和2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了12%,用水量减少了22%。

 image.png

“我们拥有领先的技术与服务组合,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和社区解决至关重要的水挑战,建立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赛莱默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atrick Decker表示,“我们有责任同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我们所服务的社区一起努力,做出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不只是一组单纯的数字,它更是一份成绩单,展示了我们共同创造的改变,也是我们解决水问题,践行使命的仪表盘。”

“去年,我们围绕三个关键领域加强了投入。首先,我们正在帮助客户成为更有效的水资源管理者,特别是通过我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其次,通过我们高效的技术和“零碳”承诺,助力水务行业的碳减排,从而减缓气候变化;最后,我们还持续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清洁水和卫生设施的公平可及性。” Patrick 补充道。

image.png

赛莱默的先进解决方案和服务可以帮助公用事业机构、工业公司和其他水消费者优化他们的水网,同时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在2021年,赛莱默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再利用水超过10亿立方米;在加速水务行业低碳化的进程上,赛莱默的解决方案也帮助客户减少了73万吨的碳排放。

去年,赛莱默正式承诺在2050年之前实现公司整个价值链的零碳排放。除了将范围1和2的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降低了12%外,目前赛莱默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主要设施都使用了100%的可再生电力。2021年,公司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车队电气化计划。在该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公司欧洲车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31%,美国车队减少了19%。

2021年,恶劣天气事件不断加剧,赛莱默对受水灾影响的社区增加了人道主义帮助,向超过15个国家提供了专业知识、技术和设备支持。赛莱默还为140万人提供了水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赛莱默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印度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新的伙伴关系。

 image.png

“2021年,我们继续在整个组织内践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赛莱默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官Claudia Toussaint表示,“我们建立了更强大的内部报告和控制流程,在产品开发、运营和供应链等职能部门设立了专题专家,并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我们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 从工厂车间到董事会的会议室。最重要的是,我们还采取了各项措施,构建我们的工作场所,尽我们的努力来支持多元化的17000人的强大团队,支持员工的个人和职业发展。这是我们践行的使命,也是我们解决水问题的驱动力。”

赛莱默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还详述了其它主要亮点,以及赛莱默在引领行业实现其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

image.png

吸引近6000名多元化的全球青年参与水创新项目,如赛莱默点亮计划(Xylem Ignite)和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SJWP),以培养下一代水行业的人才。

image.png

贡献了113,000个员工志愿服务小时,其中78%的员工参与了当地社区解决水问题的活动。

image.png

推动400家供应商参与到WASH4WORK承诺中,在工作场所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清洁和卫生设施(WASH)等。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赛莱默可持续发展承诺的进展,请点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未来》(Making Water's Future Sustainable)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