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41项生态环保工程释放,贵州省环保产业集群平台将建立

时间:2022-06-28 09:29

来源:中国水网

如何推进和落实具体目标

如何具体落实《规划》目标要求,《规划》也给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包括10个专栏,41项工程。其中涵盖了水、土、气等环境保护各大领域的具体实施项目清单。

《规划》提出,以巩固优良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完善环境质量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将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稳定性向高水平提升,在巩固优良生态环境质量上出新绩。

微信图片_20220628093044.png


深入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从严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五大攻坚行动,将污染治理和监管能力向高水平提升,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出新绩。


《规划》中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培育绿色新动能,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将生态环境优势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支撑向高水平提升,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出新绩。


为更好落实规划目标,《规划》中还强调,要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要求,积极拓宽资金渠道,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和各类财政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利用投融资渠道,支持环境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修复等项目实施。合理有效使用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事业发展。

推进减污降碳倒逼机制建设。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煤炭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态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倒逼,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减污降碳措施倒逼,推动能源、钢铁、建材、有色、交通等重点行业 领域减污降碳升级改造。强化减污降碳市场机制倒逼,加强碳达峰相关项目财税措施优化引导,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法治保障制度。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分析、监测评价、信息披露、监管引导、政策激励制度。全面落实金融机构绿色金融 业绩评价。建立健全环境权益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绿色金融纠纷调解机制。加强绿色金融项目库建设。用好省级“四化”基金和生态环保发展基金,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遴选 9 个县 (市、区、园区)开展省级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县(市、区、 园区)试点。

健全财税金融支撑体系。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公益类无收益性生态环境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项目申报,争取获得更多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规范使用中央和省级奖补资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建设运营依法依规向社会资本开放,采用PPP、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深化“拨改投”改革,设立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推行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 规范污水处理服务费形成机制。规范城镇生活垃圾收费管理。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等方面依 法依规建立绿色通道。创新生态工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展投资渠道,促进生态建设提质增效。

引导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健全环保产业准入机制,强化业监督管理。规范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培育建设环保产业集群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研究制定环保产业“一企一策”扶持措施,实施培优扶强强企行动,推动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系统修复、节能减排降碳等重大工程。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与优势,推进数字化赋能环保装 备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业发展。建设环境技术创新平台,加快 磷石膏、赤泥、电解锰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减量化、 资源化处置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化攻关。强化绿色建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节能环保产品、再生产品等绿色产品消费 政策扶持力度。到 2025 年,全省环保产业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聚规模持续增长。


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