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09:20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炎炎
据中国水网统计221家上市环保企业中10家注册地址来自安徽省,2022年13家申请(包括已成功上市企业)上市的环保企业中,有2家企业来自安徽。数十年时间,安徽省如何撕掉环保弱省的标签,区域环保企业的分布和实力如何?快来一探究竟。
早在2006年,国务院尚未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之前,安徽省还是中部6省中的弱省,经济实力孱弱,综合发展水平无法比肩湖北、湖南、河南三省。
而历时16年,安徽省如今已摆脱“农民工”大省身份,一跃成为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优等生,撕掉“落后”、“发展迟缓”的标签。其环保产业也在经济环境大好势头中高歌猛进,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到2021年年末,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总规模达到3989.4亿元,增长28%,其中环保产业营收在2000亿左右,年增长率约20%。2022年上半年,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740个,总投资超5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
据中国水网统计221家上市环保企业中10家注册地址来自安徽省,2022年13家申请(包括已成功上市企业)上市的环保企业中,有2家企业来自安徽。
数十年时间,安徽省如何撕掉环保弱省的标签,区域环保企业的分布和实力如何?快来一探究竟。
01资本和企业相互借力:打造 “黑马”企业
1. 上市集团军&国资正规军,国资民营配置齐全
此前中国水网发布了220家环保类上市企业空间分布的统计,文中显示,安徽省环保企业数量不容小觑,安徽省在全国省、市、自治区的环保上市企业数量排名中位列第6,共计10家上市环保企业注册地来自于安徽;今年以来共13家环保企业申请IPO,其中来自安徽环保企业共计2家。
从其中已经在今年成功上市的环保企业来看,来自安徽的劲旅环境无疑是环卫领域杀出的一匹黑马。7月16日,劲旅环境登陆主板,劲旅环境创立于2002年,是集环卫设备研发制造、环卫项目投资运营管理等与环卫行业相关全产业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上市后,劲旅环境先后斩获安徽潜山市环卫设施补短板项目、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道路清扫保洁、绿化管养等城市管理服务等多个项目,接着携手江淮集团就环卫车智能化、新能源化,以及底盘上装一体化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并确定双方联合推广5000辆新能源环卫重卡。
从安徽省老牌上市环保企业来看,中节能国祯、华骐环保、中环环保、通源环境、海螺环保等都已在水处理和固废处置等细分领域牢牢占据一席,有的甚至已经在相关领域领跑,如中节能国祯已经七次获得“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称号。
拥有一套能打的上市环保集团军,安徽省政府也不忘组织正规省级集团,以助力推动地方生态环保产业发展。2021年11月,在召开安徽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上,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安徽省盐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会议指出在盐业集团的基础上筹组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引入中国中铁、中交集团等知名央企深化盐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并在此基础上改组为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相关阅读:中国中铁、中交集团两大央企增资!安徽生态环境产业集团将落地!)
改组后的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将进一步聚焦主业主责,全面导入央企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形成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研发、制造、咨询等生态环境产业“一体化”业务体系,打造安徽省重点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生态环境统筹治理、环境监测与数据集成、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创新等“四大平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政策倾斜,市场活跃,省内75家大中型环保企业后发力值得期待!
目前,从安徽省环境产业细分领域分布来看,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大气污染治理等赛道,都有强军:
在大气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方面,同兴环保、威达环保、元琛环保、天顺环保等企业在全国市场份额逐步增加;
在环境监测仪器方面,蓝盾光电、皖仪科技等企业市场已经辐射全国;
在污废水处理运营方面,拥有中节能国祯、东华科技、中环环保、华骐环保、蓝鼎环保、华夏中然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
在固废处置、环卫、土壤修复方面,通源环境、劲旅环境、超越环保、安徽浩悦等公司均快速成长;
在农村污染治理方面,舜禹水务、美自然环境、泓济环保、黄河水处理等一批企业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方面,水韵环保、雷克环境等一批企业占据行业重要地位;
在环境咨询方面,皖欣环境、禾美环保日趋壮大。
可见,安徽省环境产业总体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其中很多企业已经走出安徽,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并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
进一步,从安徽省环保产业协会对安徽省665家环保企业的调研数据来看,参与调查665家环保企业中,共有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51家,小型企业446家,微型企业144家。
665家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共计75家,目前75家大中型企业中成功上市和备战IPO的企业数量合计为11家。可见,未来安徽省还有更多的大中型环保企业都跃跃欲试,不日或将登陆资本市场。
安徽省政府也出台各项政策,支持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例如2018年,安徽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推进民营企业对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和股权融资,也从政策层面证实安徽省助推民营经济的决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能够看出未来民营经济在市场主体中发挥的力量被再度肯定,中共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也表示,民营经济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已经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个方针政策现在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环境产业中的民营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中坚力量,在未来也将持续发挥作用。
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期待安徽省环保产业在省级赛道的亮眼成绩。
02政策和市场协同效应:带来千亿环保市场
1.治理需求下,多级政策引导治污工作开展
在安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是陷入边污染边治理的循环困境中,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从地势上来说,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必然。安徽整体地势“两边翘,中间低”,上游落差达178米,坡大水急,以淮河、长江为主的河湖交错地形,造成安徽洪水易泛滥的格局。治水是安徽省环境产业发展中的必答题。
正因如此,细数十年生态环境建设历程,安徽省通过设立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公布《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省推行《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施工方案》等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截至2021年,安徽省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0%,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772吨/日,2021年,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已全境推行河长制。
从固废处置来看,截至2021年,安徽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3.6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为73.3%。
2.需求清晰,市场持续释放,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多重政策引导和干预下,安徽省仍在深化环境产业发展。“十四五”以来,安徽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厅等多个部门先后发布《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安徽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安徽省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等,对安徽省生活垃圾焚烧、分类以及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等领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划目标和项目清单。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城镇环卫设施建设规划投资约166.4亿元。其中焚烧新建、续建与改造投资约114.6亿元,餐厨处理设施新建与续建投资约21.8亿元,存量垃圾设施投资约3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续建12座、新建3座、扩建11座;厨余垃圾新建项目19座;全省“十四五”规划期间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封场整治项目30个。
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住建部等多个部门调研和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续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12座,总处理规模10150吨/日,规划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3座,总处理规模1600吨/日,规划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11座,总处理规模5300吨/日。规划十四五期末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48650吨/日。
现阶段,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未来虽一片大好,但仍存在些许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如安徽省环保产业协会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安徽省生态环保产业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普遍竞争力较弱,那些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必然逐步被淘汰。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困扰仍然存在。
可见,从省级环保企业发展整体数据和趋势来看,技术要如何落地固化成能够被企业成熟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产品,技术如何驱动成果转化能力等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关注的问题,而是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11月9、10日,E20环境平台主办的 “2022(第十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将在上海举办,论坛将携手技术界、产业界力量,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如何将科技创新转变为产品,以期能够以行业力量驱动环境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发展。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