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锐意进取 再立新功|三达膜高原盐湖项目侧记

时间:2023-03-21 16:18

来源:三达膜

西藏,雪山巍峨,湖泊澄澈,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其中,美不胜收,绘成一幅幅雄浑壮丽的高原画卷。

洁白的集装箱坐落在群山下、盐湖边,一套一体化多功能移动实验平台在这里平稳运行。

image.png

70多个日月交替,三达团队在平均海拔4750米的雪域高原之上,充分发扬“三达精神”。

以决心,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克服工程难题,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以匠心,精雕细琢,设计出涵盖连续离交、石墨烯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蒸发等的全工艺解决方案,完美满足客户需求;以真心,提供优质服务、认真对待工作、踏实践行使命,获得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和深深信赖。

image.png

图| 三达人与合作伙伴在项目现场合影

PART.01

✦ 不畏艰险 万山无阻✦

去年10月,三达膜一行5人兵分两路,辗转乘坐了多个交通工具,历时7天到达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项目现场。

他们当中有工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安装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即将在平均海拔4750米的项目现场分别开展拉果错盐湖前期工艺开发实验和捌千错盐湖提锂设备调试工作。

刚到西藏时,他们无不被高原的大美风光所惊艳。然而,在这样的景色下,是许多人未曾体验过的严酷环境——冬季漫长而严寒,由于海拔高,全年降雨量极少,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日夜温差大,“晚穿棉袄,午穿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image.png

“刚来的那几天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高原反应严重,吃不下、睡不着,连走路都走不了太快,后来躺床上休息了吸了两天氧,才慢慢适应下来”,项目技术人员胡钦城说道。在现场待了60天的他,到出差结束时整整瘦了十几斤,肤色也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

高原反应是项目工作人员面对的第一道坎,确保大家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项目部在高原开展工作的前提。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

彼时,当地气温在零下15度左右,即使在室内,也难以抵御这刺骨的严寒。因此,项目人员在室内工作时,还要戴着厚厚的毛帽子,怕影响操作放弃了厚手套,双手被冻得干裂通红。

image.png

“和我们住的地方相比,集装箱里的工作环境已经算好很多了”,高原上另一个项目现场的电气工程师刘韦韦说。

西藏地广人稀,最近的招待所距离项目现场近50公里,三达团队到达现场后,为了能尽快熟悉环境、投入工作,只能住在现场搭建的活动板房内。没有床,他们把木板和凳子拼凑成一张临时的“床”;没有暖气,就只能靠烧煤炉取暖,而当地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十几度,半夜常常被冻醒;许多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和设施更是物力维艰,连喝的水都来之不易……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就这样度过了两个多月。

image.png

即便如此,他们也鲜少抱怨。对于客观环境给工作带来的难处,他们总是轻描淡写。“只要工作能顺利进行,其他都好说”,经过70天高原上强日照洗礼的刘韦韦和刘韩辉,笑容格外灿烂。

PART.02

✦ 惟其艰难 方显勇毅 ✦

2022年10月,三达膜与紫金矿业签署了合作协议,项目落地在拉果错盐湖。

拉果错锂盐湖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麻米乡行勤村,其平均锂离子浓度270毫克/升,可采资源量大,镁锂比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优质锂盐湖矿床之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有潜力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锂盐湖项目之一。

image.png

负责前期工艺开发工作的人员可以说是项目建设的“先行者”。彼时疫情反复无常,直飞的航班也因此受到影响被迫取消,他们只能从郑州开车出发,途经郑州、洛阳、西安、兰州、西宁、那曲等10余个城市,跨越了6000多公里,历时7天7夜才到达项目现场。

项目现场工作开展更是困难重重。工程师方春立、胡钦城到达拉果错盐湖畔后,即刻投入到项目的工艺开发实验工作中。但由于天气极度严寒,抽取湖水的管路结冰,导致湖水抽不上来,难以进行采样;采卤点靠近岸边,水质波动大,泥沙、卤虫等杂质类多,水质混浊;现场供电偶尔不足,会导致设备中断……各种状况的出现也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达膜此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盐湖提锂项目中“吸附+膜法耦合提锂技术工艺”的可行性,同时验证电渗析、双极膜电渗析等主要提锂设备的性能和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image.png

三达膜团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影响离交吸附剂使用效果,在实验中设置了原卤超滤预处理装置,并在保证预处理后吸附离交运行效果的同时,利用三达中空超滤膜及装置,考察收集处理效率、反洗周期、清洗周期等参数,为项目后续发展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重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三达膜是第一个将连续离交应用于盐湖提锂的膜科技公司。在膜技术应用领域深耕多年的行业基础加上坚持不懈的研发创新,三达膜针对不同类型盐湖(氯化镁锂型、硫酸镁锂型、碳酸盐型等)的特点,开发出了不同的膜提锂工艺,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盐湖提锂膜工艺、连续移动床技术和涵盖镁锂分离、除硼、浓缩技术等在内的完整膜工艺包。

image.png

图| 三达膜盐湖提锂设备

其中,三达膜自主开发的纳滤膜法盐湖卤水高效分离富集浓缩提锂新工艺还曾荣获“2016—2018年度无机化工科技奖——技术发明奖”,成为三达膜在盐湖提锂领域开发技术与应用的一块“金字招牌”。

三达膜擅长发挥在膜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方面的优势,并通过灵活的技术创新和优质的定制化服务协助项目团队制定技术方案,这对于国内区域盐湖提锂开发具有极大的行业示范和借鉴意义。

近两年来,三达膜与多家知名矿产开发行业企业开展合作,丰富了连续离交技术在矿产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助于三达膜持续开发的连续离子交换技术的产业化转化与落地,对于构建全球领先的膜产业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image.png

图| 三达膜盐湖提锂设备

PART.03

✦ 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 ✦

在距离拉果错盐湖200多公里外的捌仟错盐湖,三达人坚实的脚步、专业的信念接续传递。

走进控制室,一个行业领先的盐湖提锂设备展现在眼前。在操作台前,操作人员可直接控制、实时监测设备从过滤到反洗再到清洗的全过程,使设备在实现全自动运转的同时,有效保证运行安全可靠。

这是行业内第一台在高原上运行的盐湖提锂预处理设备,在相同过滤面积的条件下,处理量提高了8-10倍。也正因高滤速,该设备在同等处理规模的条件下,占地面积仅为常规预处理的1/10,在高原地带土建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有着显著的优势。

其次,三达膜在该设备上使用的膜材料具有孔隙小、截污能力高,能有效滤除悬浮物的优点;且清洗简单、彻底,反洗水量仅为常规过滤反洗水量的1%-3%,大幅度提升了水的可利用率,既高效又环保。

三达膜这项“硬核科技”的背后,凝聚着三达人上下一心、迎难而上的拼搏汗水。

image.png

去年项目施工过程中,正值西藏多地发生疫情,加上现场电气安装所需材料供货不及时,导致工期拖延许久,期间,还因为现场提供的管道不符合设备所需型号,导致设备阀门无法开启,以及施工人员受困等各种突发状况,严重减缓了施工进度。

面对紧张的工期带来的巨大压力,三达膜的工程师们倍道兼行、与时间赛跑——他们决定加班加点跟踪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白天进行工程安装,走现场,发现问题马上整改;晚上复盘当天工作内容,确认第二天工作计划。

遇到技术瓶颈时,他们会及时汇报给三达膜总部技术团队,让三达膜的“智囊团”给予支持、献计献策。最终,三达人靠着夜以继日、分秒必争的拼劲让设备成功开机运行。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三达人总是在一次次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形成了伟大的三达精神,总结提炼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成为三达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

PART.04

✦ 聚力创新 蓄势腾飞 ✦

三达膜深耕膜技术开发与应用近30年,作为国内膜技术应用先驱者,近年来在已形成的膜产业链布局基础上,逐渐向上下游拓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三达膜具备极强研发底蕴和自主创新基因,自2016年来,三达膜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和丰富的膜分离领域经验,着力布局盐湖提锂领域,在连续离交设备展现了突出的竞争力。

2022年2月中标金昆仑5000吨/年电池级碳酸锂EPC项目(2.1亿元),2022年10月中标紫金矿业供应连续离交设备(1.56亿元)。从材料和设备优势来看,三达纳滤膜性能国内领先,同时其自研的连续离交设备受到较为广泛应用,在吸附段可减少吸附剂用量并降低故障率。

image.png

图| 三达膜盐湖提锂设备

在前几年的复杂形势下创造的不易成绩,不仅为三达膜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成为激励三达人奋跃而上、实干争先的宝贵范例。

未来,三达膜将继续深入践行“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膜科技公司”的愿景,深耕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书写崭新答卷!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由于当地环境的特殊性,按规定,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三个月就要轮岗一次,但今年春季开工后不久,刘韩辉又即将踏上前往西藏的路,“现在是项目攻关的关键时期,我们去过现场的人比较熟悉当地情况,上手快,也有助于项目早日完工。”刘韩辉说。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