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时间:2023-07-10 09:12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薛涛


3、由此可见,一个管理者其实是锋芒不显,大音希声的,此为“其不欲见贤”。

在管理学角度理解老子的无为,绝不是俗世理解的消极,而是极高的管理水平境界。此外,别以为“无为”是“不作为”,无能的管理者(比如某些体制内空降领导)取巧而照搬以上,在事的见解上无法超越下属,则不能定战略;自己下手也做不过手下,只好故弄玄虚。这种,看似也是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东施效颦。

读本章后记:

至今读来最带感的,就是老子的这一章,就我所需而视之,有始有终,浑然一体。从前三十年改革红利到进入内卷时代三十年的当下,更加贴切前1/3的内容;在此大背景下,个人如何成长,格局是隐藏不易见的天花板;追求前言所述的三对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显见的阶层攀登之径,重要性与之前的时代相比,更加超过了某种客观的技能。

既然世道愈艰,为何更要做“有道者”,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一来,从相对最俗的欲求而言,只有做“有道者”,摸“圣人”途,才能全面提高“认知力”,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也才能在逆风中逐渐改变自己的境遇,获得相对更大的成功(此处成功的定义,也可以是多元的)。二来,即便如上所述有所改善,工作和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不易,太轻松的获得完美的日子时代已经永远过去(其实更高维度看本来就不曾存在),如果不能要求自己尽力去追求“道””,在“格物致知”中获得乐趣,人就活的像下一章说的“刍狗”,为物欲情欲所驱使,为偶然得失所起伏,那么,只会加重下一个时代的外部客观条件对自己的伤害。三来,很多人不能理解巴菲特的矫情(开破车、住小房、吃麦当劳),也不能理解北大韦神的状态,如果曾经摸到过“道”,由此体验过心流的喜悦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其实这也类似佛经里所说,他们为求“真”,已经不再处于挂牵身外物的“刍狗”状态。

最近,我发过一个朋友圈,觉得半百年华下,需做三”J”,减、戒、静:

减,减掉无效的精力支出,包括慈悲;时间越来越珍贵,要多用在首先完成俗世间的责任,以及从那三对管理实践中去更多的摸索“道”,并学习凯军老师,将之更多的“奉”出来,这个是大慈悲,由此,一些小慈悲也就自然不做了(最近已经拒绝了不少小求助),希望大家理解。

戒,戒掉所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比如烟、大酒),这点也很有感悟。最近某晚的会员圈层酒局中,竟突然对烟一点都不想,也无所谓戒,自然也就戒了,这个小体验,真的和道德经里面的“道”一致。此外,最近为赶写这几篇感悟(后面要完成工作责任出差服务会员去了),每天只睡四小时,却并不觉得有什么苦,如果觉得努力奋斗是很苦的,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是断断不可能成功的。(“铁杵磨成针”的谎言,我以后找到道德经对应的章节再给大家拆解),这个道理,也和我在戒里悟到的“道”是相通的。昨晚酒只喝三分,也做到了话谈五味,这个,以前也是做不到的。

静,静下身心,多深思,找心流。减的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当你偶尔能做到物我两忘,你就能理解巴菲特和韦神,其实是一种人了。

第七十七章作为我解读道德经的第一篇,是因为它太完美的契合了我终身修习的管理学门派(前言中所述的三对词)的一些进展,并且一直在给我大启发。我由此做了较多的批注,希望帮助读者找到我立意的入口。之后,解读就会简洁很多。在此,我为我的“啰里啰嗦”先表个歉意。

二、《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别人的译文: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我的体会:

“仁”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爱,爱即为私。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私就没有偏。公平无私,统一标准,是《道德经》第五章这两句经典的话,可运用于管理学的第一层意思,相对浅显。之于管理,此处也算点中要害。但是更深入一层,管理者在做人事管理方面的决策时,一定要撇弃其本人对被管理者的感情喜好,要还原到客观评价他的能力,之于部门及公司整体的定位而对他的需求上来看。所以,于此处,管理者不可仁,这是第二层,超越了公平无私的问题,也超越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问题。此外,太公平则无效率,社会学角度是如此,管理学角度其实也是如此,此处已偏离老子原文太远,不再展开。

回到“仁”的问题,德鲁克的知识管理学说的解读系统里有典型的一句话,“对上管理、对下负责”。那么,不就是要对下属“仁”吗?该如何解决此处与老子的“不仁”的矛盾呢?成为“有道者”的挑战恰恰就在于此了。老子在关键性的四十二章(下篇解读)中提到,也是大家最爱说的“二生三”,背后其实就是解决这个矛盾体的金钥匙:管理者必须在完成上述出于公司利益的思考之后,再次回到对可造之材类下属的本人发展需求上来(注意“下属”前的定语),为他做一些传授,乃至尝试思考创新以谋求相关的一些组织安排甚至组织变革,并由此实现属下个人与组织的共赢(此处依然是不仁的)。能做到这个的管理者,才完成了优秀到卓越的进阶。所以,做到第一层的管理者,仅仅是达到最低要求的基本合格的层次;到第二层的,是优秀的;做到第三层的,才是卓越的“有道者”,此处,需要真的理解德鲁克之人性、稻盛和夫之韧性、老聃之仁性。这里讲的事情,其实也呼应了我与陈春花教授多年前曾经隔空辩论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参详段末的链接。话说那时候陈教授声望依然处于巅峰,敢于切磋,是我读陈的文章系统,能感知到她自身管理实践并没有超过十年,学习、旁观和总结发挥是她的主战场。那么,熟悉“金庸群侠传”游戏的知道,野球拳对阵各大武功秘籍的优势,类似的,也让我敢于在熟悉的地盘上与之探讨(薛涛:要避免“二分思维”-评析北大教授的“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