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06 15:51
来源: 绿茵陈
作者: 王凯军
对于一项技术的产业化推广,行业一直有个争论。有的专家把小试、中试过程看得不可或缺,并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试验,步步有据可依。一定要经历小试、中试、生产示范,还是可以直接进入生产环节?在大多科研人员看来,为了确保实际生产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中间的递进过程必不可少。
荷兰Delft理工大学的马克教授(Mark van Loosdrecht)却给出过一个不同说法:“不见得一定要在形式上经历一步步放大的过程,只要真正掌握了技术内核,就可以在实践中应用。”他还提到如果能够节省30%以上,则在工程上要把节省的部分全部投入,以防示范项目失败。
我们的项目无形中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我们设计的整体流程是如果三相流化床失败,也能保证达标排放。三相内循环流化床我没有做过各种规模试验,但工程做得很大。我认为,如果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评判,放大的过程并非一定需要一点点来,主要还是要看自身是否掌握了本质性的东西。
在这些项目里,俞其林由于做这些染料厂的反应釜和干燥塔的工程,所以,厂里将三相流化床的加工安装交给了他们,我们因此而认识,可能后来的几个项目也是他的关系介绍。应该说当时我们是初步认识,几个项目过后,多年没有来往。
第一次跟浙江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也让我颇有感触。一是感慨浙江企业家有效率,来谈一个技术,连城都不进,两个小时解决问题;二是通过交往发现正是有了龙盛这些企业中国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我与环兴董事长俞其林(左)
03俞其林其人与污泥喷雾干燥-焚烧工艺
Yu Qilin and the sludge spray drying incineration technology
俞其林是浙江农民企业家的典型代表,有着颇为传奇的创业经历。最开始,他的主要业务是不锈钢化工设备,由于他的公司地处浙江,所以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精细化工行业,如染料行业。染料生产是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化工生产中一般都用反应釜。
我在前面说过拼装罐,曾到北京市东郊原化工设备厂去找镀搪瓷的师傅和厂子,化工反应釜内衬搪瓷是为了耐强酸、强碱腐蚀,由于在高温、高压下反应,所以搪瓷不能有一点瑕疵。这种反应釜一般来讲它的容积有限,三方、五方的反应釜都算是大的,从全世界来说,最大能做到10立方米,也就是一万升,这是当时的工艺极限。
俞其林的贡献是他采用耐高温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做成反应釜,内衬一层薄的不锈钢做防腐,使得染料生产的反应釜能做到最大200立方米。可想而知,5立方米、10立方米的反应釜,与200立方米反应釜的产能要差20-40倍,这样一釜的产能一下就提高了几十倍,这也是我们国家染料行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面提到的龙盛染料厂做分散染料,产量占到了全世界分散染料市场的60%,在它的隔壁还有个闰土染料厂,也是同等规模。当时我们在浙江杭州附近做了四、五个染料厂,其中还有一个国营大厂叫吉华,另外一个叫帝恺,都是曾经接触过的企业,包括椒江地区还有一些染料厂。这些厂的设备都是俞其林提供的。
俞其林对染料行业第二个贡献是他开发了大型喷雾干燥装备。上世纪90年代,他看到染料企业都要从丹麦尼罗公司进口喷雾干燥技术,费用高达百万美元,产能只有3-5吨/天,就开始自主研制喷雾干燥技术装备。后来也真的做成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染料厂都用他制造的喷雾干燥装备生产,最大的喷雾干燥技术装备产能可以达到100吨/天,产能至少提高了二十倍。90年代,我第一次到染料厂时,曾看到厂内有几十套几十米高的喷雾干燥装备,十分壮观。
俞其林应该讲为我国染料行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正是有了这些企业家的努力——还有很多是我们不知道的默默辛勤耕耘的企业家,才在三十年间铸就了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所以,自打认识以后,我对企业家俞其林是十分敬佩的。
这次他们为什么来找我呢?因为龙盛染料厂遇到一个有点棘手的环保难题。随着当地经济发展,鸟枪换炮,工厂搬进了海边现代化的园区,但环保也管得更严了,染料厂在海边大量堆积存量污泥,成了大难题,“现在污泥都堆砌在海边,上万吨,堆成了小山,就怕有个海啸来了冲垮了。你有什么办法么?” 他们问我。
这些已经堆了很多年的污泥,说实话我也没有办法。但那一阶段我刚完成环保部的污泥技术政策,对污泥有持续的兴趣,正好有一些思路,就给俞其林出了个主意,告诉他:“你那个喷雾干燥塔,可能很适合处理污泥。”
作为一家有30多年历史的老牌化工企业,环兴对染料的喷雾干化轻车熟路,而要将该技术应用在污泥处理上,俞其林心里还真没底。不过他的效率可真够高,从北京回去以后,他就拉了几车泥,用废弃的喷雾干燥塔试了试,发现可行。
后来,他在自己的工厂厂房外面搭了一个车间,上了一个60吨的污泥项目,喷雾干燥塔30多米高,投入成本接近1000万,雷厉风行地做了起来。这60吨的项目调试运行成功,标志着污泥喷雾干化工艺的诞生,也初步印证了我当初的观点——喷雾技术应用于污泥干化是可行的。
他这种投入的劲头和办事的速度,再一次把我给惊到了。即使大的水务公司也不可能有这种投入和效率,这就是浙江企业家的精神。
第一台污泥喷雾干化处理设备(处理能力60吨/天)
紧接着,俞其林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在萧山钱江污水处理厂引入污泥喷雾干化技术,建一个大项目,把规模扩大到360吨。不巧的是,建厂房是2008年春节,赶上南方大雪,把厂房压塌了,到2008年下半年才建完运行起来。投产运行后,他在厂里挂了个牌子,写上了北京环科院、清华大学的贡献——因为我在2008年下半年到了清华。到现在那块牌子还在那儿挂着。
编辑: 赵凡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