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八年,财政每花100块、4块花给环保,多还是少?

时间:2018-12-03 09:1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安志霞

blob.png

2012年之前,中央环境保护支出(中央本级支出+对地方转移支付)与地方环境保护实际支出所占比例呈现稳定状态。从2013年开始,两者对比发生较大变化,中央环境保护预算支出占比急剧下降,而地方预算支出急剧上升。

中央对环境保护的两项支出中,中央本级支出在加强而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在下降:中央本级支出从远低于3%快速提升至9%左右;而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却急剧下降。该变化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息息相关。《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明确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从严控制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对地方环境保护支出主要依赖专项转移支付。在宏观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环境保护支出占比从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

在环保支出层面,地方财政实际承担的环境保护压力在逐年上升。在地方公共预算收入放缓、地方公共预算支出压力不断加大,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等释放的环保需求越来越大,PPP模式发展受阻等几重背景之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如何实现稳步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在财政预算中,环境保护具体门类庞杂,污染防治在其中处于重要一环。下一部分将从污染防治支出看财政对环境保护各细分领域的支持力度。

污染防治支出:固体不断趋少、水波动性大、大气稳增

除明确列支水、大气、固废外,全国污染防治公共预算支出还包括其他类别。本部分以水、大气、固废为例分析公共预算支出的历年变化情况。

近两年,全国污染防治公共预算支出占比全国环境保护公共预算支出在小幅提升。与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相比,全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支出呈逐年持续下降趋势;从2013年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财政支出占比呈现剧烈增加;而水体污染防治支出从2010年-2015年不断下降,受水十条等政策影响,2016年-2017年水污染防治财政支出占比逐渐回升。

blob.png

blob.png

政府性基金支出:不同环保科目差异性显著

就名目而言,在政府性基金支出中,与环保明确相关的有三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及其支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污水处理费。2012年,国家政府性基金中明确列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及其支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2015年开始明确列支污水处理费。

从2012年至2015年,可再生能源支出攀升速度较快,而从2015年至2017年每年该项支出逐渐稳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支出从2012年至2015年稳步提高,而从2016年开始逐渐下降,2017年更是迅速衰减。而全国污水处理费从2015年明确列支开始,即呈现稳步增加趋势。

blob.png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均属可再生能源范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也被称为补贴收入,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发生的费用,高于按照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由在全国范围对销售电量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偿;自2016年1月1日起,征收标准经过多次调整后提高至每度电1.9分。财政部预算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在大多数年份可以覆盖支出,且每年基本有少量盈余。转变发生于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高于支出的平衡状态被打乱,2015年支出缺口较大,2017年也有微小缺口。伴随可再生能源项目不断投产运行,该科目的支出压力将持续增加。

blob.png

与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及其安排相比,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收支的变化异常显著。数据局部反映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征收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市场发展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局。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从2012年开始设立,最初两年出现收入远大于支出的状况,而之后三年,随着市场主体不断扩大,基金收入趋于稳定,出现支出远大于收入的状况;而同时市场主体在进一步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收集体系及再生资源的利用链条等,2017年仅支出0.66亿元。

blob.png

市政污水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趋于饱和,且污水处理费与自来水费被绑定一起进行收缴,污水处理费相对稳定可控,从国家层面看,三年以来全国污水处理费收入一直大于支出,而两者差额在逐渐减少。

blob.png

财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别极大,而且伴随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动态发展中市场主体也在不断发生演变,一篇分析不足以概况其全貌,E20数据中心将以专题形式对该部分开展长期跟踪与分析。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