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5 14:33
来源:生态环境部
五是关于资金的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过磋商,金额往往比较大,资金如何管理、如何有效监督,需要专门的规则。2020年3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资金的缴纳、使用和监督的具体的规则,这就是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实践和立法情况,供参考,谢谢。
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开展环境法典编纂前期工作
海报新闻记者: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基本形成,请问能否介绍一下相关工作的进展,编纂环境法典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谢谢。
别涛:202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总结编纂民法典的经验,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也提出,“对某一领域有多部法律的,条件成熟时进行法典编纂。”从民法典的实践到总书记的讲话,以及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都提出了法典编纂的立法模式。我们认为,跟有关专家交流大家也这么看,生态环境领域应该是最适合或者最符合开展法典编纂的领域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明确要“研究启动环境法典、教育法典、行政基本法典等条件成熟的行政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
环境法典编纂,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有利集中展示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成就。一部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环境法典,将成为保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必将有助于整合完善现行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的前期研究论证,梳理相关制度规范,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工作部门的立法建议,为环境法典编纂提供比较有力的专业的支持。
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中新社记者:请问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区别是什么,在方法和策略上有什么不同,要攻克哪些重点和难点?谢谢。
田成川:感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关注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污染防治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特别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
《意见》在总结拓展“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十四五”新任务新要求,提出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方法策略上,《意见》体现了四个“进一步”的要求。一是进一步优化攻坚路径。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突出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二是进一步拓宽攻坚领域。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意见》部署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等8个标志性战役,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更广泛领域的治理工作。三是进一步延伸攻坚范围。推动环境治理范围进一步向地级市以下行政层级和基层延伸扩展,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主战场。四是进一步强化攻坚举措。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
关于你刚才提到的重点难点,《意见》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接续攻坚。
一是加强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在继续推进PM2.5污染防治的同时,加快补齐臭氧污染治理短板,大力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二是加强“三水”统筹、陆海联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在巩固提升水环境的同时,增加生态水、改善水生态,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三是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提升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同时,《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减污扩容协同发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