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4 14:37
来源:生态环境部
认清流域特点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光明日报:根据2022年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今年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以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请问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今年的重点举措是什么?对于黄河流域部分干支流水质较差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张波:黄河流域跟全国其他流域在流域治理的基本规律上是一样的,但是黄河流域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的突出特点。我们要按照“四水四定”的理念,扭转在缺水地区发展大量高耗水行业的做法,部分严重缺水地区,这些年却发展了很多高耗水的项目,挤占了生活、生态用水,这个问题要加快解决。 其次是水环境治理的问题,黄河流域现在看来污染最重的就是中游部分地区,上游因为人类活动很少,所以污染并不是很突出,主要是水生态方面的问题;下游要关注入海口湿地生态保护等问题。所以黄河的污染特点就是集中在中游。一是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要补欠账,工业企业要进园区,园区要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稳定达标排放,相关设施要跟生态环境部门联网,这些基础工作要做好。这几年沿黄省区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二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短板要加快补齐。沿黄省区相对来说经济还不是那么发达,地方财政也不是很富裕,所以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短板。三是一些地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粗放。污水、垃圾沿河倾倒甚至直排雨水管道的现象屡见不鲜,旱季“藏污纳垢”、汛期“零存整取”,城市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刚刚提到,黄河干流全线达到了III类水质,其中有90%以上的断面是达到了II类以上的水质,只有少数断面水质为III类,主要集中在中游。 下一步,通过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引导和推动黄河流域尤其是中游地区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努力补上这一课。谢谢。
受疫情影响,COP15第二阶段会议会期及组织形式待定
南华早报:原计划于今年4月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是否会因疫情影响再度推迟?请介绍一下目前工作情况。
刘友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期两次推迟。经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和主席团协商,并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最终确定COP15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其中,第一阶段会议已于2021年10月11-15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昆明顺利召开。 根据公约秘书处消息,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今年1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COP15线下续会已确定推迟举行,具体举办时间将在本月底确定。
受日内瓦会议推迟举行,再考虑到会后尚需一定时间完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内容的磋商等原因,原定于今年上半年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举办时间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目前,中方和公约秘书处、COP15主席团及各缔约方保持着密切沟通,将统筹考虑今年联合国系统全年的会议安排、“框架”磋商及相关文件准备所需时长、全球疫情形势等因素,共同协商确定COP15第二阶段的具体会期及组织形式,并制定相应的防疫措施。届时,我们将第一时间向媒体朋友们通报有关情况。
锚定“美丽中国”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新京报:“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如何,有哪些特点?谢谢。
张波:“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正在按照程序推进会签报批等工作,应该不久会跟大家见面。规划既注重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治水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十四五”巩固深化;又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对有关工作部署、重点任务和规划目标进行了完善。概括讲,有三个特点。
一、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方面有新突破。“十四五”是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好“十四五”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一定要把“三水统筹”的格局立起来,这是我们“十四五”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使命。
水资源方面,推动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制度,把生态用水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保障长期提不到议事日程上。去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法,明确把生态用水列为仅次于生活用水的第二位,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并统筹农业、工业等生产用水,在基础制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各地在生态用水保障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很多重要河湖都有了生态用水保障的目标,当然这项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的到位。同时,针对一些地方河流湖泊断流干涸的现象,“十四五”我们宏观上确立了只能改善不能变差的原则。水库的管理要考虑到下游的生态用水,在生活、生产之外,要考虑生态用水怎样统筹兼顾。有一些地方,包括一些重点河湖,之所以水生态严重失衡,就是由于汛期后水库大量的蓄水,把水位蓄的很高,水生植被得不到阳光,遭受灭顶之灾,水生态遭到破坏。
同时在这项工作上,“十四五”还推动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所谓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就是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显著提升水的生态品质,利用区域内低洼的地段,季节性的河流,形成一个一个的大水面,在沿河环湖开展生态修复,统筹用于区域的生产、生态、生活。这项工作意义很大,因为我们国家各地的用水规模都很大,达标排放的尾水规模也很大,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水源。这个水源如果用得好,对于化解生态用水保障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变以高耗水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也有重大意义。
我还特意拿来了最近联合发改、住建、水利等部门印发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理解我们的环保工作实际上有三个阶段,低级阶段就是污染治理,我们都是从污染治理阶段走过来的。中级阶段,就是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解决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协同推进。最终我们要步入高级阶段,就是要循环利用。污染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生态保护要把低价值的空间改造成高价值的空间,提高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做好这篇文章,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高水平的环境保护一定是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我们之所以重视这项工作,就是因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现了这样一个方向,这项工作做好了,很多缺水的地方就会实现“有河有水”。一个个大水面,把原来低价值的空间改造成高价值的空间,不仅老百姓有很好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给各地带来一些经济新机遇,产生新的经济隆起带,促进招商引资,产生综合效益。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力争在“有河有水”上实现突破。
在水生态方面,我们要聚焦流域的重要生态空间,河湖的生态缓冲带,流域的水源涵养区,明确这些重要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需要,按照流域生态功能需要明确管控要求,结合三线一单的制定,把负面清单具体化。
在禁渔方面一定要有定力,现在鱼多了,主要是容易恢复的鱼出来了,真正的旗舰物种恢复起来很难,我们一定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岸上讲森林覆盖率,河湖水里也要讲森林覆盖率,有了规模化的水生植被,水生态才有基础,生物多样性才有基础,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努力,就会在有鱼有草方面实现突破。
水环境方面,一方面要人不负水,要深化污染减排,治理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要针对人民群众乐水的需求,对美丽河湖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改善水环境,力争在人水和谐方面实现突破。这是规划的第一个特点,我们努力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方面实现突破,规划一些任务和目标。
二、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019年启动规划编制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水污染防治法关于规划编制的法律要求,聚焦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各地做实地市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点。过去没有做这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组织了32个工作组逐个地市组成帮扶组,动用了上万人,最终形成了359份规划要点。这就为流域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指标设计上,除了以往专业性比较强的常规指标,还设计了方便群众理解、判断、监督的亲民指标。老百姓身边的这条黑臭水体“十四五”怎么解决,某一个河“十四五”怎么实现有河有水,土著鱼类、植物“十四五”如何恢复,通过老百姓容易理解、判断和监督的一些指标,引导各地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期盼的事情做起。
三、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一方面按照河湖统领、三水统筹、四个在哪里的工作思路,指导地方精准、科学的提炼规划项目。通过加强项目管理,项目实施来推动规划的落实。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和若干难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我们非常希望“十四五”各地在这些方面有一系列的突破,为全国带一个好头。
去年我们还首次的开展了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征集活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筛选,我们并不看重这个河湖是否天生丽质,我们看重的是在全国可以立得住的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提炼成效好、可持续、能复制的好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基层创新生动鲜活的榜样作用,推动形成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不断把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刘友宾:各位记者朋友,再过七天,我们将迎来虎年春节,提前祝大家虎虎生威!阖家幸福吉祥!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