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气司司长:蓝天不是等来的,是拼出来的!

时间:2025-02-25 09:26

来源:生态环境部

四是突出系统谋划。推动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启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6—2030年)》编制工作,研究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开启“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新征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就先通报这些,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裴晓菲: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举手提问。

央视新闻: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想问一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指标能否顺利实现?2025年有哪些重点行动计划?“十五五”规划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有什么考虑?谢谢。

李天威:重污染天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重污染天时人们出门就是“行走的空气净化器”,老百姓的观感是最直接的、影响是最突出的、健康危害是最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守护好美丽蓝天”。“十四五”以来,全国重污染天数比例稳中有降,2024年为0.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北京市只有2天重污染,也是历年最少。但是,我感觉完成“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还需要全程开启“打地鼠”模式,为什么?

从大气污染形势看,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突出,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同时,大气污染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低效失效等问题依然突出。

从气象条件看,全国今年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相对不利,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受秋冬季供暖造成污染物刚性排放增加、气象条件相对不利等因素影响,重污染天数比例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气候形势看,根据国际主流气候机构的最新预测结果,2025年春夏,拉尼娜事件趋于结束并逐渐向中性状态转换,2024年12月以来有利的扩散条件将趋于结束,并逐步进入转换状态。以往情况也告诉我们,转换期秋冬季气象条件往往总体偏差,极端气象事件频发,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时有发生,也不排除“跨年霾”的出现。我们仍然记忆犹新,2023年12月24日-2024年1月8日,持续16天的“跨年霾”,污染峰值面积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将全年PM2.5浓度拉高了2.4微克/立方米,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要实现中央提出的“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

客观条件不利,人就要更加努力。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推动治污减排。指导地方加快实施落后产能退出,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取暖、移动源防治等工作,持续深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强化面源污染治理,真正把减排量拿到手,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科学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不断提升预测预报能力,精准、科学、依法应对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真正做到污染“削峰降速”;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实现涉气企业应纳尽纳、动态更新,防止“体外循环”;做到应急减排应减尽减、精准落地,杜绝“数字减排”。三是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指导重点城市围绕这两者共同的前体物,也就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实施协同减排,“冬病夏治”,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关于“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目前还在研究阶段,总体看有三方面基本考虑: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锚定“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加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是在目标指标上,秉持以人为本的初心,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由此引发的重污染天气,客观、科学反映“人努力”的成效,并与2035“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衔接。

三是在重点举措上,系统总结“十四五”的经验做法,突出标准引领、制度创新和综合施策,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加大源头减排、结构减排、碳污协同减排和科技减排的力度。

经济日报: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既注重标本兼治,又注重帮扶,强化精准防控。请问在监督帮扶机制和精准防控上会有哪些具体举措?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

李天威:杠杆支点理论告诉我们,用20%的关键变量就能撬动80%的成果,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事关蓝天保卫战的成败,是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近年来,我们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持续推动重点工程治理,持续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2.2、33.0和39.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分别下降33.8%、31.4%和33.9%;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分别为1.7%、0.4%和0.9%,较2017年分别下降4.9、1.1和4.7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的改善幅度、改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为贯彻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会在4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一是制定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污染最重的区域,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13个城市位于全国168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为了进一步改善此区域的空气质量,我们将制定实施强化措施,以PM2.5污染治理为主线,以减少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为重点,聚焦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减排潜力较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污染减排,不断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二是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分级管理。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B级和绩效引领性企业分别超过900家、4000家和1000家,大幅提升了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我们将继续完善绩效分级管理体系,发挥绩效分级引领性作用和治本功效,开展绩效等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出台激励性政策,推动绩效分级结果多场景应用,让绩效领先的企业在应急减排、产能调控、税收优惠、价格补贴、污染防治资金使用等方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企业持续提升绩效等级,推动实现污染减排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