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25 09:26
来源:生态环境部
三是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2024年秋冬季,我们指导各地开展了10余次重污染天气协同应对,分阶段、分层级、差异化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地减少了重点时段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区域重污染过程影响强度降低、时间缩短、范围减小,中重度污染天数较预计减少五成以上。下一步,我们还将有效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用足用好现有的应急减排的政策工具,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和多尺度综合观测,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性,审慎精准实施减排潜力大、易于落地执行、经济扰动较小的重点行业的削峰降污,做到早研判、早预警、早行动。聚焦重污染过程中贡献较大的建材、冶金、有色等行业涉炉窑工序以及高排放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施分时分区分类分级的精准管控,以最小的经济社会影响实现最大的环境空气改善的成效。
四是科学精准开展监督帮扶。2024年,我们共开展13个轮次现场监督帮扶,派出“执法+监测+技术”骨干4700余人次,通过监督帮扶推动解决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9000余个,严厉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地方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今年,我们将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集群、用车大户等重点领域,聚焦空气质量差、同比反弹或污染较重城市等重点区域,统筹“线上+线下”两个战场,进一步优化工作安排、科学组织实施、精准检查对象、规范检查行为,在帮扶中监督,以监督促帮扶,对主观恶意、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依法处罚,对不符合绩效分级等级的企业依规降级,对轻微违法行为实施审慎包容的执法。
中国青年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请李司长介绍一下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中,协同降碳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减污与降碳如何打好配合?
李天威: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同根同源性,降碳和减污核心都是解决高碳的能源结构、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和高排放的交通运输结构问题。近年来,我们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双碳”目标要求,将污染防治攻坚的标志性战役任务措施和降碳措施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协同减排。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并举,推动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重点削减非电用煤。推动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或者是关停整合,全国燃煤锅炉从2013年的将近50万台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万台;累计完成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41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使用8000万吨左右。
二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淘汰落后和低效产能;高质量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8.93亿吨粗钢产能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点工程改造,协同减少二氧化碳4000万吨以上。
三是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我国铁路货运量实现“八连增”;车辆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占整个汽车销售量的40.9%;特别是,以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超低排放改造为切入点,不断创造应用场景,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售量达到了8.2万辆,占重卡销售总量的13.6%,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下一步,我们将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我想是三个方面:
一是在策略上,坚持远近结合。2025年按照“十四五”规划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目标的要求,把定下来的事做妥当,保质保量地完成重点任务,实现高质量收官。同时,对照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任务,把未来的事想清楚,科学谋划“十五五”,深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二是在对象上,坚持突出重点。聚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强化碳污协同管控,聚焦火电、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以及大宗货物运输这些重点领域的协同减排。
三是在措施上,坚持科学精准。更加注重源头减排,更加注重以结构优化调整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的三大结构转型;更加注重科学治理,根据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融合清单,聚焦协同性好的关键环节,谋划一批标志性的减排项目;更加注重系统治理,强化重点行业大气治理的绩效分级管理,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的降碳减污协同控制技术。
海报新闻:黄润秋部长在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移动源减排作为大气污染治理新的突破口。请问为何要这样安排?我们具体该如何做?
李天威:“十四五”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移动源的影响日益凸显,国内外的经验也证明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住移动源这个“牛鼻子”十分迫切,也非常必要。分三个角度来看。
一是从排放总量看。移动源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特别是氮氧化物,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等移动源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超过了900万吨。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3.36亿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462.8万吨,其中柴油车氮氧化物的排放占80%以上。在北京、上海、济南、杭州、广州、深圳、成都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移动源已经是污染物首要的排放来源。
二是从实践成效看。这些年我们始终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作为空气质量改善的重点。在“十四五”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7%,工程机械保有量增长14%的形势下,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却下降了15%,基本上最关键的就是三招:第一,疏堵结合,汰旧换新。累计淘汰高排放车将近5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比超过了40%,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国五及以上排放阶段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53%。第二,优化结构,清洁运输。全国铁路货运量“八连增”,累计建成并开通铁路专用线530条。第三,突破非道,降低污染。累计编码登记工程机械433.5万台,国四非道路机械远程监控联网累计达到82.4万台。重点区域,重点航线,重点港口岸电常态化使用。机场非道路机械和场内车辆的电动化世界第一。
三是从国际做法看。美国、欧盟都将移动源减排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升级排放标准,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车辆、机械和船舶应用,推动高排放移动源淘汰,实施定期检测等,这些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已经成为各国移动源排放管理的共识,美国和欧盟也正在加快推动移动源减污降碳政策的研究和实施,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实施,推动可再生和低碳燃料的研究应用。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