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6 10:06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王凯军
3月29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在“2024(第二十二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以“存量时代水务行业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为题作了主题发言。王凯军表示,当前,水务行业在多重压力的叠加下正面临“至暗时刻”,并且已由“大建设时代”进入“过量时代”。
王凯军
水务行业进入“至暗时刻”
王凯军对当前的行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在多重压力的叠加下,水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谓是迎来了“至暗时刻”。
一是中国基本建设时期已经过去,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基本已经完成,但却产生了严重的产业和人员过剩。房地产行业:空置率12.1%,全球第二,部分城市高达20%;高铁:营业里程4.5万公里,稳居世界首位;比尔盖茨在他微博里曾说过,中国三年水泥的消耗量是美国100年所消耗的总和。
二是环境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2015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就已经基本结束,火电建设快速发展,多年脱硫装机总量全球第一,大气污染治理行业趋于饱和,近年来,菲达、龙净等企业都开始纷纷转型;2010年左右,我国污水处理能力已超污水排放量;2021年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9万吨/日,已超前完成2025年规划目标。
三是央企纷纷入局环保行业,瓜分环保市场。2015年前后,建筑央企纷纷开启环保领域业务,挤压市场,成为产业主力。仅以国资委最新公布的97家企业名单来看,在2023年前11个月,有58家中标生态环保相关项目,项目平均中标金额1.8亿元,是市场所有项目平均中标金额的3.6倍。
进入环保领域的央企(部分)
四是国内外大形势下经济走入下行期。2018年开始,环保行业接连遇挫,在国家大规模清理PPP、金融领域去杠杆强监管两座大山下,市场融资环境持续收紧。同时,在三年疫情影响下,政府支付能力变差。2022年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资产收益率(ROA):3.2%(A股均值)<3.76%(人民银行2月份金融统计数据);3.5%(港股均值)<5.5%(美元)。2022年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应收帐款/企业营收:81.8%(A股均值);66.5%(港股均值)。
王凯军认为,在水务行业发展中主要缺少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像李嘉诚那样可以适时进退、实施全球布局的企业家;另一个是行业缺乏必要的保护,没有技术门槛。同时,王凯军也呼吁水务行业要做好顶层研究和设计。
“存量时代”下水务行业的发展路径
王凯军表示,既然水务行业“大建设时代”已经完成,那么水务行业就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环保产业也由过去的技术驱动转向了现在的产品驱动,而未来的新水务将由场景驱动。
问题是,在存量时代下,水务行业要如何进行创新发展及场景驱动?王凯军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一、存量时代就是对现有技术和材料的极限应用。马斯克曾在他的自传中提到了“白痴指数”:一个产品的成本如果高于它的基本材料成本,那么这个多余的成本就被视为一种“白痴税”。马斯克认为,如果一个产品的“白痴指数”很高,就可以通过更有效率的制造技术,来大幅降低产品成本。例如,马斯克的星箭就是不锈钢做的,极大的削减了制造成本。
二、存量时代三个可能盈利的机会。1、节能降耗---降本运营,满负荷水厂降50%成本,增加50%利润;2、原位倍增---增量运营,现有设施增加100%运营负荷,同样提高100%利润,特别是现在污水进水浓度持续走低,大部分地区是设计负荷的50-60%,未来,随着污水进水浓度的持续提高,在行业补短板之后,将会迎来存量时代的机会窗口;3、资源全回收,包括热电回收、营养物回收、水资源回收,增加200%利润,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随着功能增加,工艺线性堆积,却不能改变基于以能源消灭能源、成本增加、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本质。
三、颠覆性创新途径—污水处理的平台技术。通过创新,实现从原有的模式,完全蜕变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和全新的价值链。比如,在发动机平台上,产生了奔驰、宝马、丰田等一些非常伟大的公司,只盯住这一个平台,可能中国永远没有机会突围。然而,当我们将发动机平台转向电动汽车平台时,就有了比亚迪、小鹏、小米、理想等中国车企的机会,所以改变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平台依赖完全不同的创新技术也产生不同的公司,只有新的平台才能彻底改变行业发展的技术途径。
王凯军认为,作为污水处理的平台,活性污泥已经沿用至今,并且产生了SBR、CAS、AAO等众多技术,在这个平台上不可能再产生颠覆性技术,只有换一个平台才有新的机会,而这个平台便是膜浓缩平台。
膜浓缩采用膜直接过滤污水,出水没有SS并且COD极低(<30mg/L);浓缩和去除了大部分COD和TP(>90%),仅仅NH4-N保持在出水中。此外,经过王凯军及其团队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平台还可跟电化学技术、离子交换的技术、反渗透的技术、藻类技术、甚至传统的厌氧技术相结合,不仅为我国水务行业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也为我国水务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 李丹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