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出实招向雾霾宣战

时间:2014-04-21 11:49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杜燕飞

向雾霾宣战又出实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8日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研究讨论了能源发展中的相关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

李克强在会上强调,当前要开工一批重大项默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有序开工合理的水电项目。加强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和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建设。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今年要按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采用特高压和常规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降耗增效。

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已达到65.7%,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仅为9.8%。当前,以燃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所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受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因素制约、非化石能源未来供应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但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要关注当前、立足长远。在当前煤炭消费总量大、未来还将增加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两者要统筹规划,共同推进。

采用高效、洁净的先进煤电技术,加强重点耗煤行业减排改造。煤炭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层出不穷,是雾霾等污染产生的重要因素。李克强总理表示,要加快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核准进度,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坚决实施升级改造,促进煤炭集中高效利用代替粗放使用,保护大气环境。有关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将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00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200万千瓦,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力争实现煤电脱硫比重接近100%,火电脱硝比重达到70%,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然后逐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 今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0.7%,新核准水电装机2000万千瓦,新增风电装机1800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4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占60%),新增核电装机864万千瓦,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5%,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以下。近两年来,国家已陆续出台一些列政策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

核电具有高能、稳定、经济、清洁等优势,是替代火电的最佳选择。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如果核能在我国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贡献率达到10%左右,这将是比较理想的比例。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表示,要加快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第一是发展核电,增加核电在整个能源中的比重。2013年至今,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先后投入商运。李克强总理在国家能源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这必将促进我国核电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水能资源是一种清洁无污染并且可再生的资源,加大水电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发水电过程中,我们必须按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水电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环境保护,又要创新移民安置方式,对移民安置实行长期补偿,让移民共享水电开发的成果,促进水电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迅速发展,并网等问题日益严重,“丢风、弃光“现象频发。而特高压技术可以把煤电基地大规模建设的高效低排放的煤电输送到东中部地区,实现跨区域送电、大规模长距离输电,是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合理方式。更重要的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的电网能够接受可再生能源并网。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加强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和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建设。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今年要按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采用特高压和常规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降耗增效。

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提高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水平,实施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加强生态环保的节能减排措施,促进改善大气质量。这是一条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编辑:成苗苗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