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11日在此间表示,当前,我国雾霾天气频繁爆发,室外大气质量短期内尚难达标,而室内环境具有易控、人员暴露时间长、健康效应显著等特点,因此,我国在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室内PM2.5污染的防控。
2014年至2015年,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代表性城市的典型室内场所开展PM2.5浓度监测研究发现,每个场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超标现象。
“我们进行的一项监测表明,门窗处于闭合状态,室内无烹饪、吸烟等明显污染源时,室内PM2.5主要来源于室外传输。当室外为严重污染时,室内PM2.5浓度一般低于室外;当出现降雨或大风天气时,室外PM2.5浓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下降到优的水平,而室内PM2.5浓度则下降较慢,甚至出现了PM2.5浓度高于室外的情形。”他说。
侯立安介绍说,清华大学今年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指出,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人均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为室外的4倍。
侯立安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改善室内PM2.5污染上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污染源谱数据库尚未建立、排放清单不够系统、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较少,空气净化市场不够规范。
“我国空气净化器标准虽然已经出台,但距完全落实还有一段时间,还缺乏专门针对PM2.5空气净化的标准。另外,由于净化效能参数不统一,部分品牌空气净化器宣称的性能与实测严重不符。”他强调说。
为加大对室内PM2.5污染防控力度,侯立安建议,基于大数据开展PM2.5监测研究;筛选具有PM2.5吸附作用的植物;开发先进的新风系统;完善室内PM2.5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等。
编辑:张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