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甘肃环保厅印发《甘肃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

时间:2017-09-25 13:39

来源:甘肃环保厅

流域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黄河、内陆河、嘉陵江三大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实际承载状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调控对策研究;以黄河、渭河、泾河干流为重点,开展流域水生态分区与水质目标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及适应性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黄河、渭河、泾河干流等重点流域生态基流量研究,为流域水量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开展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省内内陆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构建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共享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数据,提升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

重点行业水处理技术研究。以资源效率提高和污染负荷削减为核心,突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农村污水治理、城镇污水能源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形成整装成套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开展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技术研究、工业高盐废水脱盐处理技术研究、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事故及应急处置技术研究。

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研究石油、化工、固体废物存放地、垃圾填埋场等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过程与规律的控制技术研究与对策,建立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及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储存销售企业、矿山开采区、农业污染源等重点污染源地区,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研究。开展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试点研究。

水污染防治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依托技术实力强、基础条件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提升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对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开展重金属废水及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环境检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设备,以及材料和膜组件、水处理药剂等环保技术与装备、环保产品等方面的研发。

3.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科研能力建设。构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省内各大高校等省内科研院所、环保系统和学校三维一体的土壤污染防治学术网络,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科研平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研能力和水平。

土壤污染形成机制、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研究矿山开采区、金属矿冶炼区域、石油炼化区域和高背景值地区土壤污染特征、发展态势、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效应,初步掌握区域土壤污染成因规律;研发有色金属矿开采区域和石油开采区域土壤污染风险控制与阻断、末端拦截治理技术,以及矿区和油田影响区土壤复垦生产、资源化利用与污染修复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污染土壤的资源化利用、强化降解、脱附净化等修复技术和装备,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防控技术和设备,以及土壤污染应急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研究确定我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和本底值、土壤环境安全阈值和标准;研究筛选适合我省土壤污染实际状况的修复模式、方法;研究场地污染损害评估与赔偿机制、土壤污染风险诊断方法和途径、构建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不同类型污染应急响应管理措施等,建立面向风险管理的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关键技术和平台。

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结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国家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为引导,研究制定我省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

推动土壤污染治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环保产业,推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土壤防治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引进消化一批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大范围监测、土壤污染高效低成本修复等适宜我省实际的先进土壤风险管控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创新发展生态保护技术,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研究。围绕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区域/流域生态质量调查与评估方法,研究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服务功能评估、生态资产核算及其生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我省重要生态保护地监管技术,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及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对河西内陆河、中部沿黄、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五大片区的重点县(区)生态屏障典型试验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开展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加强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野外监控水平,建设自然保护区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展我省涉及7个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组织开展陇南山地、祁连山地、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甘南高原草甸区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调查。开展全省生态红线区、“四屏一廊”典型生态区等重点区域(流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建立评价机制,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探索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技术研究,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平台,重点开展张掖黑河湿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网络平台,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开展生态监测系统平台建设,加强地面生态监测技术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技术研究,积极推进野外生态监测站、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等建设。

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创建研究。重点研究祁连山区生境退化机理,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与重建关键技术,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技术;开展基于遥感卫星观测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10年评估;研究建立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开展祁连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研究;研究建立祁连山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

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研究。重点研究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胁迫机理、风险源识别、生态监测指标、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分级预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价、生态系统演变过程调控、生态风险规避与应急对策、生态保育与恢复重建等技术方法;针对水利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和油气输送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城市快速扩张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功能下降等关键问题。研究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与保育技术,并开展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方法研究与技术示范。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