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9 10:49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析臭氧污染期间风向、风速、温度、降水量、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大气边界层变化特征。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局地环流影响;分析可能出现的夜间急流。
根据臭氧监测资料和历史气象资料,统计臭氧污染日的气象条件,总结臭氧污染发生的典型气象条件,分析不同的气象因素对环境中臭氧生成的影响,为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提供背景资料。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拟,分析臭氧重污染形成的天气形势和污染气象特征。
第四章 模型法
4.1 工作流程
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对臭氧污染过程进行模拟,需要准备模型使用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包括人为源和天然源),以及通过中尺度气象模型模拟得出的气象参数,技术方法流程见附图 2。
4.2 空气质量模型选择
利用三维网格化区域空气质量模型进行来源解析,模型应包含平流输送、扩散、化学反应机理、清除等影响臭氧生成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此类模型也应能够开展臭氧源解析和敏感性分析。
4.3 模型源清单
模型源清单应包括 SO2、NOx、CO、NH3、BC、OC、PM10、PM2.5、分物种 VOCs 等组分,时间分辨率不低于 1 小时,能够反映各类排放源季、月、日、小时变化规律,并根据空气质量模型使用的化学机理对清单中的 VOCs 物种进行分配。
4.4 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计算
根据选定的空气质量模型要求,输入相应分辨率的地形、下垫面特征及环境参数。模拟网格水平空间分辨率:研究全国范围内臭氧,网格分辨率不低于 45km×45km;研究省际间跨区域或省级范围,推荐使用多层嵌套模拟,水平嵌套网格内层分辨率不低于 15km×15km;研究市级及以下范围,推荐使用多层嵌套模拟,水平嵌套网格内层分辨率不低于 5km×5km;模拟时间分辨率不低于 1 小时。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为空气质量模型提供三维气象要素场(水平方向— 嵌套网格分辨率与污染源排放清单一致,垂直方向边界层内分层不少于 10 层)。利用大气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或实际监测资料作为模型运算初始条件,模型外层网格污染物浓度模拟结果作为内层网格的边界条件。收集模拟区域内各类监测数据进行模型结果校验,模拟小时浓度需要与模拟网格相对应的监测点位小时浓度监测值进行比对,一般来说,比对结果相关系数不低于 0.6,偏差和误差在 0.5 之内。
4.5 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输出
4.5.1 区域本地贡献分析
通过模型可以分析本地生成和外部传输臭氧前体物与臭氧的占比,获得各地区各类污染源排放对受体点环境臭氧浓度的贡献。源区的划分:在模拟区域内划分不同的区域(比如以行政单位区县、市、省)作为示踪源区;源类的划分:将模式使用的排放清单细分不同的污染源类型(比如:工业、民用、交通等)进行示踪;受体点位选择:选择分析不同源区或源类贡献影响的网格作为受体点(一般选择监测点位所在的模型网格)。
4.5.2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可以识别出排放、传输、扩散及化学反应等模型输入参数对臭氧生成影响的敏感性,从而得到控制臭氧生成的关键因子。通常情况下,利用敏感性分析计算出臭氧浓度与前体物排放间的敏感因子,评估臭氧对前体物排放源削减的有效性:如果 dO3/dNOx为正值且大于 dO3/dVOCs,说明该地区是 NOx 控制区,减排 NOx 更有利于降低臭氧的浓度;反之,如果 dO3/dNOx 为负值,说明该地区是 VOCs控制区,需要通过减排 VOCs 排放来降低该地区的臭氧浓度;当得到环境中臭氧浓度与其生成前体物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后,还可以以此为依据开展减排效果评估。
4.5.3 减排情景分析
空气质量模型可以通过输入人为削减前体物 NOx 或 VOCs 的排放量的排放清单,经过模拟得出不同前体物排放量下的臭氧浓度,并与基础排放情形下的臭氧模拟浓度进行对比,从而评估不同削减情景对环境中臭氧控制的效果。
第五章 观测法
5.1 工作流程
基于观测的臭氧污染成因与 VOCs 来源解析方法主要包含臭氧及其前体物监测、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分析、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和 VOCs 来源解析等,具体见附图 3。
5.2 臭氧及其前体物观测
结合城市与区域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情况、研究目标及环境管理需求等制定规范可行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监测工作方案,明确观测项目及方法、点位布设、监测时间及频次、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等,并做好组织实施计划与保障。
5.2.1 观测项目及方法
观测项目为影响环境空气臭氧浓度的各种因子,主要包括 O3、NO/NO2、VOCs,以及气象因子(风速、风向、环境温度、气压、湿度、降水等)与太阳辐射强度,有条件的城市或者区域可增加测量 NOy、PAN、H2O2、HONO、HNO3 等。VOCs 进行分物种监测,以 C2-C12 的 56 种非甲烷总烃(PAMS)为目标化合物,各地也可根据地区污染排放特点及技术能力,增加萜烯类、α/β蒎烯、醛酮类、含氮有机物、卤代烃等 VOCs 物种。
O3、NO/NO2 等常规气态污染物根据《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4-2013)进行连续自动监测。
VOCs 观测方法可根据条件选择离线分析方法和在线分析方法。离线方法适合于多点位网格化布点,了解臭氧前体物 VOCs 的空间分布。在线方法适用于了解臭氧前体物 VOCs 的变化特征、污染过程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各地可根据需要及条件选择 VOCs 的观测方法。VOCs 离线观测方法参考《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15)、《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 683-2014)、《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44-2013)、《环境空气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 645-2013)及美国 EPA TO14/15等。采样过程和分析过程严格执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措施。VOCs 在线观测应选择具有预浓缩处理的气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质谱法,观测过程严格执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措施。NOy、PAN、H2O2、HONO、HNO3 和太阳辐射强度等一般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严格按照仪器相应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编辑:张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