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江苏拟投资不少于18亿建设大气监测系统

时间:2019-03-26 09:36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新建1个省级气象大气超级站。在生态环境好的金坛气象观测基地和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站建设省级大气超级站,其中金坛大气超级站已经建成,需新建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大气超级站。建设内容为:颗粒物(PM10、PM2.5)、反应性气体(SO2、NO2、CO、O3)、温室气体(CO2、CH4)、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

建设70个环境气象观测站。在全省7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中配齐颗粒物(PM10、PM2.5)和O3等污染物监测设备,开展三项常规污染物监测,建成环境气象观测站。目前全省已在2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有包含PM10、PM2.5在内的颗粒物监测设备,23个国家站建有包含SO2、NO2、CO、O3在内的反应性气体监测设备,再新建45套颗粒物(PM10、PM2.5)监测设备和47套O3反应性气体监测设备。

共享风廓线雷达高空风资料。高空风资料对城市环境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气象部门在全省已经建设23部风廓线雷达,分布在全省各地级市和重要区域,开展全省高空风的连续观测,需建设气象局到生态环境厅的网络通道,落实运行维持费用。

升级人工增雨系统。在现有人工增雨系统基础上,增加相关仪器、软件平台,开展人工增雨改善大气环境作业。包括省级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升级改造,人工增雨示范基地新增3套微波辐射计(淮安、镇江、连云港)和1部移动微雨雷达、1套探空火箭监测系统。

(三)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

构建全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新建一批生态地面观测站点,用于全面开展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空间监测监控。加快发展生物监测技术,优先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毒性检测分析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全省农村环境监测网络,三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布设1个村级监测点位。

1.构建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守住重要生态空间。

面向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重要生态空间,开展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遥感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水环境遥感监测业务系统、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业务系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系统建设。扩大卫星遥感数据来源,从原有的4颗卫星增加到11颗主要卫星;提升数据标准化、自动化处理能力,加快生态监测响应速度,从原有人工解译模式变为自动作业-人工核查的新模式,第一时间发现生态破坏行为;结合管理需求拓展监测业务领域,将与“山水林田湖草”密切相关的水、气、生态领域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在做好生态监测评价的同时实现遥感技术在太湖蓝藻预测预报、水体水色异常识别筛查、区域大气污染空间分布动态监测、沙尘天气预警等方面的应用。2019年1月-12月,在省监测中心建立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遥感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水环境遥感业务系统、大气环境遥感业务系统、生态环境遥感业务系统5个监测系统,全面提升生态监测能力水平,满足全省生态空间保护需求。

2.新建生态地面观测站,提高原位观测能力。

加强生态地面观测站建设,实现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与监测,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经济带(南京绿水湾国家湿地公园)、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保护引领区(江苏宜兴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新建6个地面站点,形成生态、生物、水、气、土等多要素长时间、连续性、自动化原位观测能力。2020年,完成选址新建,以保护和监测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开展生态地面观测。

3.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毒性监测能力。

为满足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需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体健康,2019年1月-12月,依托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生物监测实验室建设,重点加强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毒性监测分析能力,新增包括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系统、核酸检测设备、生物毒性在线监测系统、模式生物培养设备、生物毒性应急监测设备在内的10台/套生物监测分析仪器,在全省生物环境监测网络中发挥引领作用。

4.加强农村环境监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在满足国家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说清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和主要问题,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供较为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撑。从2019年起,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范围增加到76个县(市、区)242个村,含14个必测村、228个选测村(每年每县3个村),达到国家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目标要求;再经过三年时间,逐步拓展至每个乡镇至少监测1个村,实现全省范围内的有效覆盖。监测对象涉及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地方财政向承担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测机构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或直接由地方政府向有资质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购买服务。

(四)建设完善污染源监控网络。

为改善环境质量,强化对污染源头的现代化管控,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对重点排污单位、机动车、加油站、工业园区等固定源、移动源、面源安装监控设施,以我省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地区为重点,建立省-市-县-园区多级共享网络,实时采集污染排放、生产与治污设施运行状态、工况参数、现场视频等数据,通过监控系统与环境质量、执法等系统对接关联分析,探索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响应关系,推进精准治污,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

1.完善噪声监测网络。

2019年,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结果、城市区划调整及道路交通建设发展,调整、优化功能区噪声、城市区域噪声、交通噪声监测点位,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声环境监测网络。2019-2020年,加强噪声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形成地级市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能力,功能区及交通噪声监测按照国家要求逐步采用自动监测代替手工监测;实现全省声环境自动监测数据联网集成管理;开展省会城市车载噪声自动监测试点,逐步对建筑施工场地、大型机场等重点环境噪声源开展自动监测。2020年,推进振动监测能力建设,增配振动监测仪器设备,逐步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铁路沿线等环境振动重点污染源开展试点监测。

123456789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