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福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炉(附全文)

时间:2022-01-10 10:15

来源:中国水网

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促进危废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工业固废及危险化学品监管水平。严格实施项目环境准入管理,开展重点管控区港口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健全各级危废重点企业名单。加强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推进全市重点企业危废贮存设施建设及危废注册运输车辆实时监控。

严格落实危废风险管控。充分发挥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作用,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危险废物和无证经营危险废物、非法转移或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提高保险覆盖率。全面落实危废电子联单管理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制度。实施环境风险“一家一策”。重点加强铅蓄电池收集管理。预防二次污染,实施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节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

加强医疗废物智能化监管。积极推动医疗废物精准、高效、智能化监管新模式构建,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加强生态环境部门、卫生监督部门与医院机构密切配合,构建“数据对接+联合监管”一体化监管平台,形成监管合力。

加强医疗废弃品回收。逐步建设各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和输液瓶(袋)三类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交接、分类转运体系,提高医院可回收物资源回收率。解决县级及以下区域医疗废物收运瓶颈,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废物“小箱进大箱”体系,确保全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强化医疗废弃物应急处置能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等工作纳入重大传染病疫情领导指挥体系。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协调区域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推进老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医疗废弃物回收系统,确保医疗废物就地就近安全处置或“日清”。进一步落实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突发疫情、处置设施检修等期间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第四节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降低再生资源回收成本。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强制分类,建立有序的建筑垃圾中转消纳处置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探索制定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完善各县区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处理设施。建立和完善废物交换信息平台,构建区域性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引导培育一批固废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进实施再生资源回收示范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开展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单位。继续推进危险废物中可再生利用的废物回收处理,扩大处理规模及处理种类,建立押金回收制度和再生产品强制使用制度,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拆解体系。巩固提升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试点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专栏7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加快建设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和扩建福清市、闽清县县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完善医疗废弃物回收系统,提升医疗废物运输能力,确保医疗废物本地全处置。

第十二章 加强风险监管平台建设,保障安全发展

第一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加强辐射安全管理。深化全市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核与辐射管理与技术力量。持续开展放射源安全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对放射源使用单位监督检查实现100%全覆盖,发现的废旧闲置放射源依法做到100%应收尽收。探索辐射自动监测,推进电磁辐射和核技术利用项目规范管理,确保按规定完成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信息公开。结合“生态云”进一步提升辐射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辐射重点风险源精细化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管理。

加强核应急组织指挥和救援力量。强化核应急职责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核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核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建立市级核应急物资储备库。推进将消防救援力量纳入核应急救援体系。配合省核应急办完善核应急演习情景库,常态化组织核与辐射演练培训,落实核电厂场外核应急演习的要求。积极推进无脚本实战化演习,强化区域性、专业性、模块式核应急演习。严格落实24小时核应急值班备勤,确保随时可启动响应。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类涉核“邻避问题”。

全面推进核安全公众宣传科普与评估。完善核安全公众宣传平台,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安全系列宣传材料,打造优质科普宣传品牌。推动核知识融入科普展馆,实现核安全科普常态化和重点人群全覆盖。探索核安全公众沟通效果第三方评估,推进维护核安全全民行动。完善涉核社会风险预警和舆情管控机制。

第二节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

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依据新增防控要求修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更新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督促名录内未编制或未修订预案的企业开展预案编修、备案,加强重点污染企业内部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管理,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针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饮用水源地及其汇水区等环境敏感区,建立预防、应急响应机制和后评估机制,组建专家咨询团队,落实应急措施和物资。开展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完善园区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试点开展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制定和完善港口船舶污染事故、海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海洋环境灾害等对近岸海域影响的应急预案。加强海上溢油应急储备能力和专业单位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应急工作网络覆盖。

提高环境监测预警防范能力。开展工业VOCs污染防治技术实施有效性评估、工业源和流动源NOx减排技术、空气质量和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不同季节和天气形势下高污染预报、应急和季节性错峰生产调控决策技术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依托福建生态云平台的大数据支撑,共享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清单、污染治理运行情况等信息。完善重点园区空气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相关企业制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1...1415161718192021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