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29 13:25
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
4.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依然很大。从发展速度方面看,我市“十三五”期间要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力争重回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方面看,我市“十三五”期间将会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主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但工业转型升级依然是工业发展的主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然是重要任务。从城镇化方面看,我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将会快速发展,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150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45%,城镇污染排放新增压力仍然处于高位水平;同时,我市城中村、棚户区尚未完成改造,集中供热、雨污分流等环境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从资源能源方面看,我市的生活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持续增加,全市煤炭消费比重仍然较高。
总体判断,我市依然处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相持期,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拐点尚未到来。按照国家对环保总体阶段的判断,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拐点已经出现,但污染物叠加排放拐点尚未出现,预计我国主要污染物叠加排放总量在“十三五”期间达到峰值,环境质量改善拐点会滞后于污染物叠加排放拐点出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任重而道远。结合我市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仍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挑战和历史性机遇
我市经济社会环境形势错综复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处于矛盾最为集中的攻坚时期。产业结构偏重、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问题共存,尤其是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冶金、建材、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减弱,新兴产业发展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拉作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环保投入力度受到影响。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镇开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压力将继续加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将继续加大。
“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引领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行动,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资源能源消费朝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污染物新增排放压力趋缓,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逐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挑战与机遇并存,既是负重前行、任重道远的关键期、攻坚期,又是充满希望、实现质量改善的窗口期、转折期,要坚定信念、保持信心,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集中力量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战略目标。
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完成总量减排指标为重点,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为抓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安阳,确保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核心目标任务。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清单式管理,将生态环境质量不降级作为刚性约束,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核心评价标准。
2.坚持把生态环境全过程保护作为根本途径。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全面强化生态环境预防、治理、管理各环节,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基础上,努力将生态环境保护的链条向两端延伸,强化生态环境预防,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3.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4.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打好环境质量改善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协同推进环境预防、生态保护、治污减排、风险防控,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坚持把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作为重要保障。确保党委、政府履职履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企业治污减排能力,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环保队伍、环境监管能力、环境信息化建设,凝聚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合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三、构建生态环境污染预防体系
(一)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1.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豫政〔2014〕12号)对我市的主体功能定位,落实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管理目标、空间管制要求和环境保护政策,实施差异化管控。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照省政府关于全省生态红线的划分方案,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管控制度。按照“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奖惩”的全过程管理思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加强监测监管,开展评价考核,实施奖惩结合,落实严格保护要求,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二)落实环境宏观调控机制
1.推进规划环评。贯彻落实环保部《关于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5〕136号),加强城镇化、流域开发、能源资源开发等规划环评,推动重点行业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新一轮规划环评,强化规划环评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效力。实施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对已采纳规划环评要求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简化相应环评内容。
2.推动“多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强化“多规合一”的生态环境要素支持。积极开展市级空间规划试点,加强各部门各类空间性规划衔接整合。支持县(市、区)级推进“多规合一”,统一编制县(市、区)空间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县(市、区)一个规划、一张蓝图。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