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省遂宁市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责任分工方案

时间:2019-05-24 11:43

来源:遂宁市人民政府

(六)严控城市“五烧”。严禁露天焚烧垃圾、落叶和熏制腊肉等行为,加大城中村、居民小区、背街小巷、临时空地等巡查力度。(牵头单位:市城管执法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

倡导文明祭祀,推广绿色环保祭祀方式,加大宣传劝导力度,减少祭祀大气污染。(牵头单位: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城管执法局)

严控禁限放区域内烟花爆竹燃放,严格烟花爆竹销售审批,减少烟花爆竹销售点位,减轻烟花爆竹燃放导致的大气污染。(牵头单位: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按照“增加绿点、延长绿线、开辟绿面、拓展绿网”思路,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开展城市“双修”“双百”工程建设。加强道路绿化带、行道树、公园、广场等绿地建设。强化日常养护管理,防止绿化施工及管护中产生扬尘污染。(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八)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全面完成露天矿山摸底排查。对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关闭;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整治完成并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依法强制关闭;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加强修复绿化、减尘抑尘。(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五、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粮油种植面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发展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减少秸秆产生。(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二)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秸秆直接还田利用,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深翻还田、快速腐解。大力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推广秸秆成型燃料利用和农村秸秆气化应用。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广青贮饲料、压块饲料等。推动秸秆基料化利用,发展食用菌栽培。积极引导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油、乙醇、发电、造纸、板材等产业发展。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三)加强秸秆禁烧。全面加强秸秆禁烧管控,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主体责任,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秸秆禁烧管控。在秋收和夏收阶段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强化区域联动。加强秸秆禁烧宣传,普及秸秆综合利用知识。(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四)加强农业氨排放控制。加强种植业氨排放控制。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化肥农药使用量达到国家限定要求。改进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降低氨排放。加强养殖业氨排放治理。推广低蛋白饲料,改进养殖场通风环境,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农村地区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降低大气氨排放。(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六、强化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一)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依托成都平原主战场,进一步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区域内实行环境规划、标准、监测、环评、执法、信息公开“六统一”。定期召开区域大气环境形势分析会,强化信息共享和联动合作,协力推进大气污染源头防控。加强与重庆市潼南区大气污染防治合作。(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二)加强空气质量预测研判。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充分整合各方数据信息和研究资源,利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对不利气象条件预测的准确性,强化城市间、市县间、部门间会商分析,完善专家指导机制,实现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污染天气过程的科学研判。(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三)实施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以企业污染排放绩效为依据,确定实施秋冬季错峰的重点行业及生产方式,实行差别化管理。水泥行业严格落实错峰生产要求,推动砖瓦、陶瓷等行业实施秋冬季错峰生产。(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四)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提高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能力,逐步实现7天预报,开展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进行“空气对流法”实验和其他干预雾霾天气手段的研发,多途径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清单,细化应急减排措施,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落实到企业各工艺环节。(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附件:遂宁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划分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全域。

备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环境监管制度,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联防联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努力形成与大气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发展格局、城市格局。重点区域实行动态评估调整。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