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1 09:51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三节 主要问题
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大量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亟待恢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对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构成了重大挑战。退化草原治理任务艰巨。青藏高原近 50%的草原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威胁,且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差,存在边治理边退化、二次退化、鼠虫害反弹等现象。尤其是黑土滩和黑土坡仍广泛分布,仅西藏和青海的“黑土滩”型极重度退化草原面积就达 1100 万公顷,严重威胁草原生态的整体安全。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占比较少,但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上看,青藏高原多年来建设的人工林普遍存在林分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林木密度大、株间竞争剧烈等问题,生物多样性贫乏,部分地区人工防护林退化严重、低质低效林面积较大,极易发生松落针病、云杉落针病、云杉矮槲寄生害等病害,生态系统稳定性亟待提升。
湿地冰川退化风险加剧。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冰冻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湿地多分布在江河源区、高原绿洲等生态敏感地带,部分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剧烈变化或威胁,需持续实施积极的保护措施。冰川雪山消融减退趋势明显增加,冻土层解冻加速,导致边坡失稳、泥流和热喀斯特作用等冰缘地貌过程增强,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江河源头储存水源功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较大。青藏高原水土流失分布面积大、范围广、流失强度大,规划范围内沙化土地面积达 5070 万公顷,荒漠生态系统依然脆弱。因风蚀、水蚀、冻融侵蚀交替作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沙化仍有扩展,加之治理难度大,对人民生产生活及基础设施安全造成直接影响。
部分矿山生态环境亟待修复。青藏高原区内矿山资源丰富,废弃(废止)矿山中废弃采场、渣堆造成原始自然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并损毁大量的土地资源。部分废弃矿山露采边坡存在崩塌、滑坡隐患,沿沟道堆放的弃渣有次生泥石流隐患,威胁矿山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节 重大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上升到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做出了历史性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进一步强化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双重”规划》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作为“三区四带”之一,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并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列为九大工程之一,为持续深入推进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明确了工作思路。
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的具体实践,是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标志工程,对于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面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质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遵循高原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全面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和支持政策,科学布局和推动实施重大工程,逐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服务功能,坚决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科学论证和开展积极的人工修复措施,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坚持统筹治理,推动科学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自然地理单元、生态本底和资源禀赋为基础,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及管控要求,合理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科学配置治理模式和适用技术,加强生态风险防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突出重点,抓好关键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搞面面俱到,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为重点,识别和解决一批关键核心生态问题,通过重点突破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改善。坚持精准推进,完善建管机制。着力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机制,逐步转变面上推动小而散项目的现状,积极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重大项目,切实强化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监管等各环节管理,推动实现按项目精准管理重大生态工程。
第三节 总体布局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