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印发

时间:2021-12-21 09:51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主要生态问题

该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受气候变暖、疏干排水、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天然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沙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水土流失面积达 136 万公顷,水源涵养能力不足,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缩减和破碎化趋势仍未扭转,亟需开展草原、湿地保护与修复,整体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大力开展重点水源涵养区封育保护,加强高原湿地保护与修复,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全面推行草畜平衡、草原禁牧休牧轮牧,推动重点区域荒漠化、沙化土地和黑土滩型等退化草原治理,遏制草原沙化趋势,提升草原生态功能。深入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表 3-3 若尔盖草原湿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保护和修复

 

 专栏 3 若尔盖草原湿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重点项目

1.若尔盖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加大高寒退化草原治理力度,采取轮牧休牧、草原围栏、免耕补播、鼠虫害防治等工程措施,开展鼠

荒地、板结草原、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对若尔盖、曼则唐、日干乔等重要高寒湿地实施保护和修复,恢复湿地周边植被和涵养水源能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森林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沙化土地治理,实施生物固沙、围栏、后期管护、沙化土地封禁等保护措施。加强黄河干流、黑河、白河、嘎曲、墨曲和热曲等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配置封禁治理、坡改梯、淤地坝、拦砂坝、谷坊、种草、造林等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开展达古冰川、雅克夏雪山、鹧鸪山雪山等典型冰川雪山全面观测和保护。落实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政策。

2.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加强甘南黄河首曲水源补给区中部及西南干流沿线、洮河上游及大夏河干流中度以上退化草原治理,实施轮牧休牧、人工种草、草原围栏等生态工程,开展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落实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政策。推进黄河首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修复湿地植被群落和生物栖息地,完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等。在北部灌木林地和疏林地、东部洮河两岸,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分修复、中幼林抚育、人工造林,提高造林质量。采用机械固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措施,加强沙化土地系统治理。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科学配置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配置淤地坝、拦砂坝、谷坊、小型蓄引工程及水土保持造林种草工程。

第四节 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边缘,是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所包含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保护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特有物种的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涉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1 州 2 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3 个团。

一、自然生态状况

该区地形呈西南-东北走向,海拔为 4400—5000 米。气候寒冷干旱,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在 300 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0℃。地表植被稀少,区内草原属高寒草原,包括草甸化高寒草原、典型高寒草原和荒漠化高寒草原。高原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保存了以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三大高原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代表的珍稀动物资源和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曾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誉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地理空白区和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

阿尔金草原荒漠区生境极端寒冷干旱,且受强蒸散发和大风等气候因素影响,荒(沙)漠化敏感程度极高。退化草原分布较为广泛,现有退化草原 142.69 万公顷,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不强。草原保护地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不匹配。土地沙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面积达 970.09 万公顷。水资源匮乏,部分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采取自然修复和辅助再生,维系绿色走廊的生态功能,实现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在山区通过减少对关键生境、特殊生境的人为干扰,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在绿洲农区,通过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完善防护林体系,重点解决“断网缺带”问题。在农牧交错带及外围河谷地带,大力实施封育修复,提升荒漠林区整体生态功能。加强河湖、湿地保护,因地制宜通过生态补水、适度封育等措施,促进湿地生境恢复。通过生境重建、生境连通等措施,改善和扩展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深入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表 3-4 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重点项目布局表 

 

1...45678910...13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