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2 14:02
来源:广西生态环境
案例五:广西埃索凯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案
一、案情简介
2024年12月27日,钦州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广西埃索凯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于2024年7月在饲料级一水硫酸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制液车间3楼新建一条制碘生产线。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该制碘生产线属于“二十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6”中的“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中的“全部(含研发中试,不含单纯物理分离、无机提纯、混合、分装的)”类别,应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查处情况
该公司上述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的规定,2024年该公司因违法处置危险废物导致水质严重污染,仍未对环境保护予以重视,依然存在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且仍然存在多个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环境管理混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结合本案实际情况,经集体审议,按照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五执行,对该公司处以罚款40.9469万元的行政处罚。
三、启示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约束建设项目与规划环境准入的法治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本案例警醒企业必须强化法律意识,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开工建设前取得环保审批手续,对杜绝“未批先建”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促使企业自觉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提升自主守法水平和能力,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案例六: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采取措施减少粉尘排放案
一、案情简介
2025年2月2日,贵港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烧结车间半边料仓、二号炉槽下返矿外排场地、输送轨道旁2个大倾角皮带焦炭下料口未采取密闭、遮盖等抑尘措施减少粉尘排放。
二、查处情况
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工业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减少内部物料的堆存、传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五)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未采取集中收集处理、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控制、减少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排放的;”的规定,2月14日,贵港市生态环境局对该公司处以罚款34188元。
三、案件启示
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无组织排放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企业在关注废气有组织排放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无组织排放的控制。生态环境执法也应平衡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监管,督促企业强化管理、改进工艺,确保全面控制废气排放,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案例七: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采取集中收集处理措施控制粉尘排放案
一、案情简介
群众在网络发布照片、视频,反映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存在粉尘问题。经核查,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停机检修期间管理粗放,未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排放。
二、查处情况
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零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五)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未采取集中收集处理、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控制、减少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排放的;” 的规定,3月4日,贵港市生态环境局对该公司处以罚款19万元。
三、案件启示
(一)群众监督能增强生态环境执法的透明度、公正性和规范性,进而推动执法效率提升,提高执法质量和公信力。执法部门应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推动执法工作不断进步。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