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4 15:14
来源:吉林省环保厅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坚持以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为动力,充分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政策制度精神, 将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推进主体多元、手段多样的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在活力、内生动力。 坚持创新环境管理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 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挖掘、整合和应用环境管理信息,推进环保系统网格化管理,实现全省环境保护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提质、在提质中增效。
坚持严格执法,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法治化的理念,完善环境法规、标准,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最严格环境管理制度,依法对污染源、排放过程和环境介质实施统一监管,从硬从严,重拳出击,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精细化、差异化环境监管,有效防范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污染、核与辐射风险、危险废物污染等环境风险,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推进环境法治和守法常态化,促进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
第五节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市(州)政府 (包括长白山管委会及梅河口市、公主岭市、珲春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阶段达到292天 以上, 环境空气中 PM2.5年 均浓度较 2015 年下降 20% 以上;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基本消除劣于Ⅴ类及未 达标的Ⅴ类水体,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 重点湖泊水质稳定达标;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局部区域得到有效治 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 险得到基本管控;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加强;实现对固定污染源的精准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基层环境保护能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管理目标。
第二章 强化宏观调控 推动绿色发展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模式,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得到最 佳保护,经济在环境保护中实现最佳发展。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空间结构,引导产业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严格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推动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 格局。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推动通化东昌 区、集安市升级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力争将镇赉、柳河、桦甸、蛟河等县 (市)调整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探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研究 提出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目录,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和约束。稳步推动主体功能区和环境功能区融合。
全面推进绿色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 实施 “强化中部、 构筑支点、 区域联动” 的空间策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
第二节 推动结构调整
加快调整产业、能源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化 解过剩产能, 按照能耗、 环保、 质量、 安全等标准淘汰 落后产 能,逐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调整能源结构, 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 “气化吉林”工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实施企业 “退城入园”。 加快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 “节 能、 环保、资源综合利 用” 等 三 大 领 域, 培育一批节能环保 骨干企 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积极推广系统设计、 设备成套、 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发展环 境咨询、工程设计、第三方治理等新兴环境服务业。扩大节能环 保产品消费, 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 业。扩大粉煤灰、 煤矸石、 建筑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应 用 范围。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推进 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开展重点用能企业 节能低碳行动,开展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行动,加快燃煤电厂 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坚决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燃煤机组。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可再生能 源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积极抓好交通领域节能,开展企业低碳 交通运输行动。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 位建设。强化 “结构、工程、管理”减排,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围绕生产、 流通和消费各环节, 按照 “减量化、 再利用、资源化” 的原则, 推进循环型工业、 农业、服务业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工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对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 审核。在农业领域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秸秆 “禁烧”监 管,重点推进秸秆肥料、造纸、酒精及生物天然气等秸秆资源综 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地膜综合利用试点建设。在服务业领 域重点推进旅游业、通信服务业、零售批发业、餐饮住宿业、物流业绿色循环发展。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实行用水总 量控制制度,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 和设备。开展农业节水技术改造,对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开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加快污水处 理及再生利用工程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 采,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用地规模管控,对建设用地 实行总量控制, 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 发、农村建设用地和工矿废弃地整治, 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 式。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推进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节约 利用。
编辑:张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