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20 09:12
来源:中国水网
2.排放标准
《规划》促进我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治理设施的改进,可能涉及的排放标准见下表:
(二)《规划》实施后带来的环境影响
1. 正面影响
《规划》旨在促进我省环保产业的发展,其涉及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主要从生产工艺的节能、降耗、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公工艺设计和设备制造的规划,《规划》的实施,可提高污水处理系统、废气处理装置、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置的处理效率,优化处理方式和提高可靠性,从而在改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均可带来正的环境效益。
(1)对水环境的影响
《规划》涉及的内容将推动全省对工业废水治理、城市水环境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等技术装备的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改善,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将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根据区域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通过规划的实施,可降低排放的废(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重金属等的浓度。
(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巩固提升具有优势的工业烟气脱硫脱硝、黄磷尾气净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净化、汽车尾气净化、柴油机尾气净化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并对工业炉窑排放污染按不同炉型进行削减和控制,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装备,进一步巩固“蓝天保卫战”所取得的成果。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通过探索和建立污染土壤修复与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积极研发针对我省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污染类型特点的适用技术,不断增强土壤污染诊断水平,增强风险识别、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技术能力,有利于推进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和监管水平。
(4)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过提升和推广生态修复技术装备,为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提供支撑。通过提升生态评估技术水平,有利于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系统等监管,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对噪声环境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开发和生产高效多功能消声器、吸声构件、系列化隔振、减振器,有利于降低和消除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噪声影响,改善员工劳动生产环境和周边居民区生活环境,增进员工和周边居民健康水平。
2. 负面影响
《规划》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环保产业的快速、提质、创新发展,但环保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技术的适应性和适用性的问题。先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依托大量的技术研究和设备的改造,涉及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污染治理设备生产,同时也会带来附加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和处置难题;因此污染治理设施的改造和生产,需关注产生的二次污染的治理和技术运用的环境和经济的可行性,设备和技术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规划的环保产业园存在布局的限制因素,环保产业园区的设置需与不同的规划相符,当地的城市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均有关,同时废物综合回收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所在区域的环境污染,因此区域环境功能也是环保产业园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本《规划》为专项规划,需与相关的上位规划、城市规划等相符,首先需与《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相符,规划的主体产业、产业链及重点示范基地等需与该“区划”相符;同时要满足《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以及云南省“十四五”有关产业发展规划等,对于一些资源综合利用型片区的规划,需与当地的《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相符。
(三)《规划》实施中的控制措施
《规划》中的技术、思路针对不同区域和环境,体现出的环境效益不同,《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针对了目前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存在问题,《规划》的提出可为相关领域的环保产业提供发展动力;在重点工程内容中,首先需根据我国产业政策指导目录和云南省不同区域的特点,设置相关的重点工程;再根据云南省的工业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动相关工程实施,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对《规划》中提出的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高端技术装备产业化、绿色示范创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改造七大工程有针对性的设置在相关区域,满足各类上位规划,同时工程的实施产生的二次污染不会改变区域的环境功能,使《规划》编制的目的落在实处;使本《规划》最终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的目标,并为《规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规划》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制度、上位规划定位、产业政策及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为解决我省突出环境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和服务支撑,最终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