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云南将成立省级环保集团

时间:2021-08-20 09:12

来源:中国水网

(二)规范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监察、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把环保政策作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重要内容。

强化企业监管。严格节能、环保执法,倒逼环保产业市场扩容增效。推进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排污企业和环保企业的环境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平台。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及时公布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排污单位应按照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规定,及时公开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规划实施中,针对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及发展项目,积极开展前期研究,严格按照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并充分发挥环保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确保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积极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参与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完善稳定普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全面用好、用足政策,解决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健全环保产业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产业统计调查,及时反映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及时分析环保产业发展问题,为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监管。探索建立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白名单”,强化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主体责任,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及环保技术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严厉惩处违法经营的个人或企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三)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建立环保产业投入的增长机制。构建环保产业项目建设的财政支出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和建立适合云南省情实际的生态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规范,以生态转移支付资金为杠杆,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更有效参与地方环境治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环保技术攻关、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引导调动民间投入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入机制。

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环保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体系,加大对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用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上市融资。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强化企业污染责任,为环保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财产、产品责任、出口信用等保险服务。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与国外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落实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环保资金进行投资,加大对环保产业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

(四)壮大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培引力度。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加强环保产业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把创新团队、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以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平台,做到以项目引人、以项目育人、以项目树人,着眼于培养和发现人才。鼓励校企联合培养节能环保人才,加强节能环保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优化环保产业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高效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环保产业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各项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营造激发人才活力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制订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激发技术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逐步建立高效、稳定、有凝聚力、对外具有竞争性和吸引力强的人才队伍。

加大关键技术岗位人才重点培养力度。注重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才重点培养,明确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向。结合云南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科研技术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以点带面,不断促进整体工作的发展。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保产业人才。依托澜湄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及滇缅、滇老、滇越国际经济合作圈等合作平台,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熟悉环保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公众教育和舆论监督。积极主动协调教育主管部门,把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依法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宣传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推动市场主体履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责任和义务。

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积极宣传推广绿色认证标识,引导消费者和企业选购高效绿色产品和设备。落实政府绿色产品采购制度,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全面推行绿色办公。鼓励企业实行绿色产品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引导公众绿色消费,提高绿色家电、绿色建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节能环保产品、再生产品等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七、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一)适用标准

1.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等。

1...7891011121314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